鎮江市委書記楊省世代表:基層醫改重在資源均衡
“在建立一套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險制度之后,醫療衛生事業最突出的問題是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門可羅雀。”楊省世代表認為,今后必須在醫療衛生資源的均衡分布上下功夫。
楊省世代表介紹,鎮江市區有1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設備、醫護技術、設施環境一點不比大醫院差——鎮江2009年啟動“新醫改”后,以公立醫院改革為主切口,將城區7家醫院組建成兩大醫療集團,全面托管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醫院與基層社區分工協作機制,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全覆蓋。與此同時,鎮江通過開展家庭健康責任團隊服務、改革醫保支付方式以合理引導常見病及慢性病患者向基層社區轉移等舉措,初步建立了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工協作、雙向轉診”的機制,2013年全市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急診比例已超過55%。
楊省世坦承,鎮江醫改實踐中也面臨著不少現實困難: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情況依然相對突出,老城區過度集中;市區醫保統籌基金超支壓力加大,醫藥價格改革尚未形成價格調整聯動機制,目前的收入分配、績效考核制度不能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以健康服務為核心的縱向聯動、橫向協作機制還不穩固。
“讓所有居民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價廉的醫療服務,必須加強區域公共衛生資源整合,加強藥品流通、診療付費、財政分擔等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切實解決基層醫療衛生領域事權、財權不對等的突出矛盾。”楊省世代表說。
專家點評
鎮江等地的探索是我國深化醫改的一個生動樣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公立醫院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醫改。具體來說,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繼續鞏固完善基層運行新機制,加快建立分級診療制度。鎮江醫改以公立醫院改革為切口,組建醫療集團,推動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新秩序,符合全面深化醫改的方向。
二是積極鼓勵社會辦醫,讓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鎮江打破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之間人才流動和均等化發展障礙,大力發展多元化醫療健康服務業,就是一個積極嘗試。近年來,我國已有不少大醫院通過合作、托管、兼并等形式,成立醫聯體。如能在這些經驗基礎上,向前邁出一步,讓社會資本進入對接,推行改制和改性,將能出現一種生動活潑的公立醫院改革局面。
目前,伴隨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流行,老年病醫療支出是未來醫療支出的大頭。在大力發展社區衛生組織和推動健康服務業過程中,應將老年醫療服務作為核心內容之一,加以規劃和安排。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服務機構,重點發展養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務”。如果社會資本能進入健康產業,目前緊缺的護士、護理人員、康復保健醫生會迅速壯大。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原載3月8日《人民日報·兩會特刊》
責任編輯:耿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