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中,“智慧鷹眼”助力供電巡檢
隱患發現率提升40%,運維成本降低30%
金山網訊 “師傅,無人機數據傳回來了,16號至18號桿塔區段樹障安全距離不足4米!”日前上午10時,在五州山上的國家級公益林內,國網鎮江供電公司青年員工周翀旭緊盯無人機操控屏,向師傅楊正亭匯報。
兩人僅用1小時就完成了以往需要半天時間的人工巡檢任務——這得益于他們手中的“智慧鷹眼”:一架搭載激光雷達的無人機。
“數字掃雷”事半功倍
當日上午9時,戶外氣溫已升至37℃,熱浪陣陣。國網鎮江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運檢三班的楊正亭帶著入職兩年的周翀旭徒步在山間小道。“小周,留意腳下的碎石,無人機拿穩了。”楊正亭手握鐮刀割開道路兩旁的藤蔓枝條,在前面開路,并不時叮囑身后的徒弟注意安全。兩人步行近3公里,到達7號桿塔處。
“這條線路負責鎮江高新區20多戶企業用電,投運時間已經超過20年,每年迎峰度夏都要重點關注。7號至18號桿塔區段共3.5公里,跨越了五州山上的國家級公益林以及三處省級公益林,周邊又涉及多處水庫,不僅線路低矮老舊,而且通道環境雜亂,樹線矛盾突出。”今年59歲的楊正亭有著豐富的巡線經驗。他說,以往輸電線路巡檢主要依賴人工,效率低,且受地形和視野限制,難以全面、準確地排查隱患,特別是山區、林區等復雜區域,巡檢難度更大、更容易出現遺漏。
“現在不同了,有了智能巡檢設備,事半功倍。”楊正亭話鋒一轉,指了指一旁的黑色箱體,這就是巡線“智慧鷹眼”——無人機,搭載激光點云識別技術,能有效解決人工巡線遇到的難題。
“起飛!”9時40分,隨著楊正亭一聲令下,周翀旭輕推搖桿,無人機騰空而起(見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高度達到15米,可以開啟激光雷達掃描。”楊正亭盯著無人機操控屏幕,繼續下達指令。
雷達探頭在空中不停旋轉,為線路做起“全身CT”:激光雷達裝備對線路通道進行掃描,快速獲取高精度的三維點云數據,這些數據如同為線路通道構建了一幅精確的“數字地圖”,運維人員可直觀、清晰地查看線路周邊地形地貌、樹木生長及建筑物分布等情況,精準測算線路與周邊物體的距離,及時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
激光除障精準高效
“不好,16號至18號桿塔區段樹障風險較高,激光點云顯示安全距離不足4米,建議清理。”周翀旭發現屏幕上出現預警區域,迅速匯報。“巡視一結束,就用遠程異物清除器進行修枝處理。”楊正亭發出指令。
10時30分,無人機巡視結束,降落至起飛處。此時,兩人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濕,額頭上的汗珠仍不停滴落。顧不上這些,他們默契地架起激光炮、連接電源,瞄準樹枝精準操作……一束高能激光劃過,樹障被擊落,隱患瞬間消除。
“有了這些智能化手段,‘指哪兒打哪兒’,精準又高效。”楊正亭抹了把汗笑道。
科技賦能迎峰度夏
“這次多虧了‘智慧鷹眼’,又快又準發現了隱患,護航了企業夏季生產。”周翀旭感嘆道。
這項被稱為“智慧鷹眼”的無人機激光雷達技術,基于點云數據生成的三維模型,使線路通道隱患發現率提升40%,運維成本降低30%。
迎峰度夏期間,鎮江供電公司通過“無人機+激光雷達+數字地圖”組合拳,大幅提升巡檢效率,有效保障了輸電線路安全穩定運行。烈日下,師徒兩人的工裝早已濕透,但仍開心地說:“有了這些‘黑科技’,再高的溫度也攔不住我們守護電網的腳步!”(記者 朱婕 通訊員 姚勇)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