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如一日照顧患病公婆 她用細膩關懷詮釋“孝”的真諦
金山網訊 徐紅莉的單人床就放在公婆房間,只為了方便照顧他們;她每夜要起來20多次察看、照料老人,只因為他們都患有重病;她每天睡眠不足3小時,白天還要做家務、照看公婆……就這樣20多年如一日,徐紅莉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責任,用細膩的關懷詮釋著“孝”的真諦。
今年43歲的徐紅莉,是京口區正東路街道京口路社區居民。2004年,她與丈夫完婚。她的婆婆是盲人,被評定為一級重殘;公公身體也不好,經常頭痛欲裂。為了照顧公婆,婚后的徐紅莉沒有外出工作,而是與公公一起在宿舍樓前擺攤賣燒餅,每月收入微薄。全家靠著徐紅莉丈夫一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
“父親因病每晚頭痛欲裂,無法根治;母親因為糖尿病并發癥腿部嚴重潰爛,惡臭常人無法接受。是我的愛人細心照顧,每天堅持給流膿的傷口換藥五六次,給母親擦拭身體,每晚起來照顧,比我上班辛苦多了!我由衷地感謝和佩服我的妻子!”丈夫禹學龍說著說著,就紅了眼眶。
徐紅莉剛嫁進來時,主要是照顧婆婆、操持家務、撫養兒子,和公公一起擺攤賣燒餅。可后來公公身體也每況愈下,這兩年尤其嚴重,徐紅莉就更辛苦了。對此,她并無怨言,“公婆的病痛讓他們飽受折磨,每晚也讓他們無法入睡。我只有多起來給他們倒點水、按摩按摩,幫助他們舒緩病痛,讓丈夫安心上班。我辛苦些沒什么,只要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徐紅莉心里的光是兒子的優異成績,是丈夫的理解與呵護,是公婆的由衷敬佩。今年6月25日,飽受病痛折磨多年的婆婆因病去世,她走得很安詳,走之前一直緊緊地握著兒媳的手,表達著對徐紅莉多年照顧她的感激之情。(胡蕊 記者 林蘭)
徐紅莉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如潺潺溪流滋潤著全家人的心田,用愛與責任詮釋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她的事跡在京口路社區廣為流傳,社區也關心、關愛著這個困難而堅強的家庭,社區“道德銀行”定期給徐紅莉家庭送去米、油等慰問品,社區“愛心菜地”也定期送上新鮮蔬菜,全力幫助這個家庭共渡難關。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