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調圖:以精準運力擘畫“流動中國”新圖景
7月1日零時起,全國鐵路實施第三季度列車運行圖,這是2025年的第三次系統性運力優化。隨著高鐵網絡“八縱八橫”骨架加速成型,鐵路調圖已從階段性調整升級為常態化機制,持續校準著14億人的出行節奏與貨物流向。
時空重構激活區域協同新動能。這次調圖最大的亮點在于成渝與湘西的“高鐵公交化”。張家界西站新增的18對列車,將武陵山區與成渝雙城緊密串聯,形成早8點至晚10點的“40分鐘交通圈”,這種時空壓縮不僅讓“上午武陵源觀山,下午洪崖洞品火鍋”成為現實,更構建起了長江上游至中游的黃金旅游廊道。數據顯示,2024年成渝至張家界的旅客中,乘高鐵人數占比已超七成,此次運力提升預計將帶動沿線旅游收入增長30%,成為中西部協同發展的典范樣本。
品質升級鍛造民生幸福新標尺。廣鐵集團推出的“半日達”達速列車,以7小時13分刷新了滬穗通勤紀錄,其背后是京廣高鐵350公里時速列車占比大幅提升的技術支撐。更值得關注的是,鐵路部門針對暑期市場推出的“銀發專列”“紅培列車”等12類主題產品,已形成覆蓋全齡段的服務體系。2024年暑期,全國鐵路發送研學旅客同比激增45%,印證了“交通+文旅”融合創新的巨大潛力,這種從“走得了”到“走得好”的服務躍升,正是交通強國建設的生動注腳。
綠色運力賦能雙碳戰略新實踐。調圖頻次提升對應著經濟復蘇加速度,列車開行方案折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客貨運輸結構調整映照綠色發展轉型決心。調圖數據顯示,貨運班列總數突破2.36萬列,多式聯運班列占比持續提升。以三坪至廣州國際港的“公轉鐵”升級為例,單列即可減少碳排放約25噸。當前鐵路貨運量每提升1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100萬輛重卡年排放量,這種運力結構調整,恰是交通運輸領域落實“雙碳”目標的精準落子。
當“公交化高鐵網”遇見“定制化服務”,當“達速列車”聯動“低碳物流”,中國鐵路用與時俱進的運力供給,持續為高質量發展鋪設堅實軌道,這既是基礎設施支撐力的體現,更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在交通領域的精彩演繹。(陳建軍)
【廣告】 (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彭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