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擔責方敢擔當
互聯網是一面大鏡子,照見真善美,也照見假惡丑。怕舉報、更怕通報就是有些人對互聯網時代的過敏反應。而每一次的雷霆查處與通報好似一聲驚雷,產生令人不寒而栗的震懾,那就是怕犯事,怕追責,怕問責。
怕追責,怕問責,最好的應對之策是不犯事不出事。不犯事不出事的應對之策是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有一些人,他們自身或許并沒有什么問題,也很謹慎,也怕擔責,他們的做法是一閉嘴,不表態,不承諾,不多說一句話;二攤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事不接手,以為無事一身輕松,一身清白;三聳肩,不肯挑擔子,實際上就是軟肩胛,通過推諉而推責,不肯承擔任何責任。
通過推卸責任來逃避問責,一旦蔓延,那么誰來履職盡職?試想,在做好事之前都要想一想好事會不會變成麻煩事,見義勇為前都要想一想這樣做會不會被訛而“三思后行”,那么社會上誰來見義勇為,誰來主持公道?“別來找我,與我無關!”這種被一些人視作屢試不爽的“免責盾牌”如果真能保護自己,那么傷害的一定是責任擔當的根基。喚醒責任意識,挑起擔當大任,需要“三層破解”。
為擔責者擔責,解其束手束腳之困。當醫生因畏懼不可測的糾紛而過度依賴免責條款,當教師因害怕家長興師問罪而不敢嚴格要求學生——這背后是曾經的擔責者孤軍奮戰遇到過的窘境。使敢負責任者無所畏懼,背后一定是“為擔責者擔責”的信心背書。管理部門如何為敢于擔責者在正當擔責中免責?在輿論風暴與無端指責中為擔責者筑起“防火墻”,該出面時就出面,該挺立的就挺立,不退縮;在擔責者“壓力山大”、心情沉重時為他們擰開“減壓閥”,該安慰的就安慰,該表態時就表態,不躲避。即便擔責任被誤會受委屈,但是有領導有組織為自己出面分擔,也無怨無悔。
為擔當者擔當,除其后顧之憂之憂。人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讓好心人不再寒心,讓好人揚眉吐氣,就必須理直氣壯地為擔當者擔當。消除“推個干凈”的擔責憂慮,就要舉起“你做得對”的免責律條,以此為擔當者擔當的后援支持。最根本的是以制度文化支撐。清晰劃定權責邊界,使其行有所依;科學評估責任分擔,使其心有所安;社會輿論明辨是非,使其心中坦然。在見義勇為褒獎中尤其要旗幟鮮明地表揚獎勵那些挺身而出勇于擔當者。當探索者確信身后非懸崖峭壁,而是堅實后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毅方能沛然充盈。
為試錯者容錯,倡其先行先試之勇。改革創新就猶如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里去戳破一個小窟窿。戳對了,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戳錯了,就是雪擁藍關馬不前。為試錯者容錯,是對客觀規律的尊重,也是對勇于改革者的鼓勵。“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不試不闖根本不行,先行先試確有風險,唯有明確區分探索性失誤與原則性錯誤,為那些出于公心、符合程序、未謀私利的先行者卸下“怕問責、怕追責”的枷鎖,方能激發“大膽試、大膽闖”的銳氣。給先行者的容錯空間和免責保護,比改革者更需要勇氣和擔當,但這正是披荊斬棘改革的推進器、破繭成蝶創新的孵化器。(周竹生)
責任編輯: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