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給力,澆出養老“幸福花”
近日,在個人養老金全面鋪開迎來半年節點之際,央行等六部門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鼓勵金融機構研發符合參加人養老需求、具有長期限特征且具有一定收益率的個人養老金專屬產品。此舉無疑為養老保障注入一劑強心針。
在試點近兩年后于去年底全面鋪開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如今正經歷一場熱鬧中的冷清。開戶數量如雨后春筍:工商銀行年報顯示,其2024年新開戶數同比激增187%;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開戶量亦呈三位數增長。但開戶熱潮之下,賬戶資金卻難言“水漲船高”。據銀行業內人士透露,實際繳存率令人憂心。同時,產品供給的同質化也如影隨形。雖然理財公司持續發力,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名錄已擴至35只,但產品類型單一,“固定收益類”成為絕對主力,被市場形容為“千戶一面的養老菜單”。此外,參與群體亦顯狹窄:開戶者中45歲以下青年占比高達七成,而穩定職業的中產階層成為繳存主力軍。這無形中表明,當前制度設計尚未有效覆蓋更廣大的靈活就業者與普通勞動者。
究其根本,制度設計與現實需求之間的鴻溝尚未彌合。產品吸引力不足是首當其沖的障礙。現有專屬產品雖強調“長期限特征”和“一定收益率”,但在民眾普遍追求安全性的前提下,收益率缺乏相對競爭力,流動性限制又讓資金成了“死錢”,自然難以撬動百姓手中的活錢。政策激勵的力度也略顯單薄。當前的稅收優惠額度對中低收入群體而言,遠不足以形成強勁驅動。
要讓個人養老金制度真正成為民眾養老的“金籃子”,需精準施策,打通堵點。一方面,要以產品創新提升“含金量”。金融機構應切實響應六部門號召,突破同質化藩籬。可探索開發與生命周期適配的專屬產品,如為年輕人設計含適度權益類資產的進取型組合,為中老年群體提供更側重穩健收益的保守型配置。同時,在嚴守安全底線前提下,探索引入與長期養老目標更契合的收益保障機制或分紅機制,提升產品吸引力。另一方面,要以政策優化增強“推動力”。相關部門適時評估并適度提高年度稅前抵扣額度,特別是考慮對中低收入群體設置更具傾斜性的梯度優惠,讓政策陽光普照更廣泛人群。其三,要以精準宣導消除“認知差”。金融機構與政府相關部門需形成合力,變“廣撒網”為“精滴灌”。宣傳中應避免晦澀術語,用百姓語言講清個人養老金“存錢享優惠、專款為養老”的核心價值;同時結合不同職業、年齡人群的養老規劃痛點,提供差異化方案演示,使“未來養老靠自己一部分”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未富先老”的國情挑戰前,個人養老金制度承載著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應對老齡化浪潮的深切期許。只有持續聚焦痛點、務實優化,方能讓這份“老有所養”的國家承諾,通過每個個體“今日涓滴積累”,真正匯成明日“金色晚霞”的壯闊長河。(周雄)
責任編輯:邱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