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守初心 用仁術愈傷痛——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團隊書寫溫暖篇章
金山網訊 在生命與傷痛的博弈中,他們是手持科技利刃的愈創者,也是肩扛仁愛旗幟的守護人。
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團隊以“安全為基、專科為刃、仁心為魂”的實踐答卷,詮釋著新時代南丁格爾精神。他們用“毫米級”護理精度構筑生命刻度;他們用醫者仁心的溫度將護理延伸到養老院和鄉村;他們更以技術星火點亮區域網絡,讓三甲醫院的護理技術惠澤萬家,書寫著“生命至上”的溫暖注腳。
在第114個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進這些可敬的護士,聆聽他們用安全、專業與溫度編織的生命守護詩篇。
安全為基:全流程管控織就無縫防護網
在醫療服務的萬千細節中,“安全”二字重若千鈞。市一院以“零差錯”為航標,將護理安全理念深植于醫療服務的全生命周期,通過構建科學化、人性化的安全管控體系,打造了一張覆蓋診療全流程的立體防護網,為患者與醫護人員筑起堅實的安全屏障。
“作為醫療質量的基石,護理安全貫穿于醫院的每一個環節。”市一院護理部副主任王珠琳介紹,從風險評估、預警到閉環管理,從標準化流程到數據化監測,醫院構建了一套科學嚴謹的全流程安全管控體系。近年來,依托精準化監測與人性化服務,該院將護理安全推向新高度——通過智能預警系統提前識別風險,以個性化護理方案減少并發癥,讓患者從入院到康復的每一步都安心無憂。
這份用責任編織、用創新淬煉的安全承諾,正譜寫著市一院新時代醫療質量提升的動人篇章。“護理安全沒有終點,我們將繼續以科技為翼、以人文為舵,讓安全護理成為有精度、有溫度的生命守護藝術。”市一院護理部主任莊利梅說。
專科為刃:精進技術破解疑難頑疾
在市一院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以專業為舟、以仁心為帆,14年如一日深耕于傷口護理領域,將無數潰爛流膿的疑難創面化為愈合的新生印記。作為全市最早成立的創面治療專科之一,市一院創面治療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來,憑借系統化診療、創新技術和暖心服務,成為區域內慢性難愈性傷口的“終點站”,目前年門診換藥量達22000例。
走進創面治療中心,5名專職護理人員組成的團隊總是步履匆匆,卻忙中有序。這支隊伍中,4人擁有省級以上傷口造口失禁專科護士資質,護士長仇曉溪更是江蘇省首批認證的專科護士,14年間,她帶領團隊攻克了上千例糖尿病足、壓力性損傷、術后感染等復雜病例。從急性外傷到遷延數年的“老爛腿”,再到罕見皮膚潰爛,他們讓絕望的患者重拾希望。
面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壓瘡、糖尿病足等高發挑戰,團隊建立起“一患一策”的精準治療模式。一位八旬老人因20年“老爛腿”輾轉求醫無果,傷口深可見骨、惡臭難忍。團隊采用濕性愈合療法聯合各種清創技術,經過精心護理,腐肉脫落、新肉漸生,老人熱淚盈眶:“都說這腿保不住了,是你們創造了奇跡!”
在科室微信群里,每天都有疑難病例的“云會診”,愈合速度、感染控制等關鍵指標被量化分析,確保每個傷口都能獲得最優解決方案。
初心永恒:數萬張照片背后的生命溫度
在仇曉溪的手機里,存著數萬張觸目驚心的傷口照片——潰爛的創面、結痂的疤痕、愈合的新皮……這些被外人避之不及的畫面,卻是她珍藏的“治療地圖”。
“每張照片都是生命的刻度。”從“傻瓜機”、數碼相機再到智能手機,14年間她為每位患者建立視覺檔案,不僅能精準回溯治療過程,更見證著醫患共克時艱的溫情。
每翻出一張照片,不必查看病史,她就能將患者的情況娓娓道來,這些照片背后都飽含專科護士精心為患者護理傷口的熱情和患者傷口痊愈后的喜悅。
在老齡化與慢性病疊加的時代背景下,市一院創面治療中心用專業與溫情書寫著大醫精誠的新注腳。
仁心為魂:把診室“背”在肩上的溫暖守護
從社區樓宇到鄉村院落,從養老機構的床榻到居家患者的床頭,市一院創面治療中心這支“創面特種兵”用腳步丈量醫者仁心的廣度。14年來,他們的服務半徑從不局限于診室,而是將專業護理的星火播撒向更遠的地方,讓無法移動的傷口遇見主動上門的希望,重新定義著專科護理的邊界。
“傷口不等人,患者在哪里,護理就要到哪里!”是這支團隊恪守的信條。面對失能老人、居家患者等特殊群體,他們率先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通過線上問診、線下出診的雙軌模式,為行動不便者打通護理“最后一公里”。團隊成員的手機里存著“特別關注”名單——長期臥床的壓瘡患者、糖尿病足潰爛的獨居老人、術后帶管出院的患者……無論風雨寒暑,只要一個電話,他們便拎起藥箱奔赴現場。
在一家養老院,曾有位重度失能老人骶尾部壓瘡遷延不愈,仇曉溪帶著團隊多次上門,分次清創,結合營養干預和體位管理,硬是將巴掌大的潰爛創面從深可見骨護理到完全上皮化。養老院護理員感慨:“這些姑娘換藥的背影,比任何理論培訓都讓人震撼。”
深諳“一人之力終有盡”,團隊將技術賦能作為延伸服務的核心,他們與多家養老機構建立結對幫扶,定期開展培訓,手把手教授傷口護理技巧等實用技能。
從診室到床頭,從技術輸出到智慧賦能,市一院創面治療中心用14年探索證明:真正的醫療創新,不在于技術多么高精尖,而在于服務能夠抵達多少需要溫暖的角落,患者從潰爛到愈合的蛻變,是護理者“將心比心”的溫度。
當護士半跪在養老院的水泥地上為老人換藥時,當團隊成員冒雨騎行去鄉下出診時……這些超越常規診療的場景,正書寫著新時代南丁格爾精神的注腳。
傳承為脈:技術下沉輻射大愛
在鎮江醫療地圖上,市一院創面治療中心不僅是一處治愈疑難傷口的“生命驛站”,更是一座點亮專科護理星火的“燈塔”。作為鎮江市傷口造口失禁專科護士培訓基地,這支團隊以技術為紐帶、以初心為底色,將三甲醫院的專科護理經驗化為汩汩清泉,浸潤丹陽、句容、揚中等基層醫療機構;將三甲醫院的技術資源下沉,通過結對幫扶、社區科普,用14年光陰編織出一張全域聯動的創面護理網絡。
一大早,來自基層醫院的護士們圍著仿真傷口模具,在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下練習清創手法。“角度再傾斜15度”“注意探查竇道深度”……這些凝結著14年臨床經驗的細節指導,讓年輕護士們豁然開朗。作為市級專科護士培訓基地,中心已為全市培養六十余名專科護士。
在一家基層醫院,曾有個4期壓瘡患者因清創不徹底導致傷口遷延不愈。經過基地培訓的專科護士運用自溶清創聯合保守利器清創技術,配合新型敷料應用,僅用兩周便控制住感染。“以前見到復雜傷口就轉診,現在有了獨立處理的底氣。”每一位市級專科護士的成長與蛻變都印證著技術幫扶的力量。
在丹徒區世業鎮,團隊正在發揮著積極作用。通過5G遠程會診平臺,村醫拍攝傷口照片上傳后,15分鐘內即可獲得專科指導。去年夏天,島上一位獨居老人的3期壓瘡在“云指導”下成功愈合,老人握著村醫的手說:“沒想到不出島也能享受大醫院的護理。”
從一人獨行到眾行者遠,市一院創面治療中心用14年實踐描繪出區域醫療協同的新圖景。當專科護士培訓基地的畢業典禮上,學員們戴上燕尾帽時,墻上南丁格爾誓言正熠熠生輝。此刻,技術傳承已超越單純的知識傳遞,升華為護理使命的接力和醫者初心的共鳴。
當第114個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市一院護理團隊這支白衣軍團正以專業為筆、以仁愛為墨,用數萬例愈合成效、百余面患者錦旗,交出了一份溫暖答卷。護士節不僅是對奉獻的禮贊,更是對初心的叩問。未來,這群“白衣匠人”將繼續以仁心仁術,為全民健康譜寫更溫暖的篇章。(通訊員 方文雅 孫小培 朱研 記者 楊泠)
責任編輯:值班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