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上,飄著一座“綠色方舟”
——探訪鎮江市首個“碳中和”水上服務區
金山網訊 從“江海之門”征潤州海事處碼頭啟程,記者搭乘海巡艇,迎著晨光駛向浩蕩江面。長江在鎮江段緩緩鋪展,兩岸林木蒼翠、江流浩渺,遠處大型貨輪穿梭往來。水天一色之間,一座嶄新的水上綜合服務區靜靜泊于江心。
航行10余分鐘后,海巡艇靠近揚州一側水域,長江112號黑浮附近,南京中燃揚州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出現在眼前。三條并列的油躉船宛如浮動平臺,船身鑲嵌著整齊劃一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宛若一座漂浮在江上的“綠色能源島”。
這里,是長江鎮江段首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水上服務區,也是鎮江市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推動綠色航運轉型的一個重要實踐。
光伏發電實現水上“碳中和”
“以前我們服務區用柴油機發電,噪音大、油耗高、污染重。現在,我們服務區的清潔能源使用量足以抵消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是名副其實的‘碳中和’水上服務區。”南京中燃船舶燃料有限責任公司安全技術部負責人鄧凡君站在躉船頂層的光伏陣列前告訴記者。
據了解,該服務區安裝了總功率達210千瓦的光伏發電系統,由360塊光伏板組成。從4月中旬并網至今,已累計發電超過2萬千瓦時。服務區日均用電約300千瓦時,而光伏系統每日發電可達1200千瓦時,實現能源“自產自足”的同時,還將每天約1000千瓦時的多余電能通過并網系統輸送給國家電網,助力更多區域實現綠色用電。
“光伏發電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200噸,相當于植樹近萬棵。”鄧凡君表示,這套系統不僅綠色環保,每年還可節約不少用電成本,真正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加油補電更是船員“休憩艙”
記者登上躉船時,一艘貨船正在靠泊加油。幾名船員在服務區的休息室里打臺球、看電影,一邊等候加油完成,一邊享受片刻閑暇。
“這里不僅可以加油,還能接上岸電,洗個澡,超市還能買菜、收快遞,和地面服務區沒什么區別。”來自“浙長興貨XXX”輪的船員王超說。過去,他們加油時只能待在船上“枯坐”,現在卻可以下船活動,甚至還能理個發、看看電影。
服務區配備了國際標準岸電接口,每艘船的船頭、船尾都能迅速對接電源。加油期間,船員能同步完成岸電接入、自來水補給、生活垃圾轉運等操作,大幅節省停泊時間,提升運營效率。
此外,服務區還通過鋪設防滑塑膠跑道、增設綠植美化環境、優化通行通道等方式,提升了安全性和舒適度,為船員打造出一個漂浮江上的“舒適港灣”。
長江之上的綠色生態閉環
長江是我國黃金水道的重要干線,年貨運量巨大,隨之產生的船舶污染物處理需求也尤為迫切。該服務區在綠色供給之外,也在綠色治理上不斷創新。
“我們將部分油艙改造成污水接收艙,并設置智能垃圾分類裝置,打造污水、垃圾的實時回收和上傳監管平臺。”鄧凡君介紹。船員投放生活垃圾后,系統會自動稱重,并將數據同步至海事監管系統,構建起全過程可追溯的污染物管理閉環。
記者注意到,服務區執行的“零排放”標準不僅覆蓋自身運營產生的污染物,還為所有靠泊船舶免費提供生活污水和垃圾接收服務,有效防止污染物流入長江水體,構建起長江生態保護的有效防線。
“該服務區是我們推動綠色航運的試點示范,項目從申報、審批到建設,全程開辟綠色通道。”鎮江海事局征潤州海事處副處長伍經介紹,目前鎮江轄區正推進6個水上服務區的綠色升級改造,逐步打造“碳中和”服務區集群。(記者 陶立波 通訊員 劉露丹)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