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新韻 丹劇破圈 傳統與現代交融繪就新畫卷
金山網訊 “五一”假期,一部名為《白蛇·淚落金山》的丹劇在鎮江西津渡小劇場精彩上演,這也是這部被《人民日報》點贊的新劇,首次進入景區,與游客見面,外地觀眾紛紛表示,第一次聽說丹劇這一劇種,沒想到“白蛇”還能這么演。作為全國唯一以“丹劇”命名的劇種,丹陽市丹劇團以這部創新之作,交出了一份關于傳統文化傳承與城市文旅融合的答卷。
“天下第一團”:從瀕危到破圈的自救之路
丹劇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脫胎于民間說唱藝術“啷當調”,曾以《礱糠記》等劇目風靡一時。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方言式微、人才流失、市場萎縮,這一劇種一度瀕臨消亡。2023年,丹劇被列入江蘇省級非遺名錄,而丹劇團作為“天下第一團”,肩負起搶救性保護的重任。
此次《白蛇·淚落金山》的推出,正是劇團主動求變的縮影,第六代丹劇演員格外引人注目,這群平均年齡17歲的年輕人,是丹劇“后繼有人”的希望所在。通過引入青春版演員陣容、融入穿越元素的現代編劇手法,以及對白蛇傳經典故事的重新解構,丹劇打破了傳統戲曲“老齡化”“程式化”的刻板印象。丹陽市丹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坦言:“我們要讓年輕人覺得,丹劇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能和他們的審美對話的藝術。”這種“自救”不僅是藝術形式的革新,更是對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再確認。
西津渡小劇場:小劇場發展的“探路者”
作為省級示范小劇場,西津渡小劇場近年來成為推動地方戲曲振興的重要載體。這座依托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西津渡古街而建的小劇場,自2019年運營以來,始終以“傳承地方文化、激活城市記憶”為己任,為了保證演出效果,其間還對硬件設備進行了改造升級,2024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劇場負責人介紹,西津渡小劇場不僅是一個演出空間,更是一座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
在內容上,劇場堅持“本土化+創新化”的雙軌策略,既開展了丹劇《白蛇·淚落金山》這樣的地方戲曲演出,也引入了實驗話劇、民謠音樂會等多元藝術形式。西津渡小劇場還與高校、藝術機構合作,開設戲曲研學班、公益導賞活動,培養年輕觀眾群體。從去年“五一”打造的原創沉浸式小劇場演出《一眼千年》,到今年“五一”的非遺劇種丹劇的引進,西津渡小劇場正在努力用文藝的形式向廣大游客及市民講好城市故事,此刻它不僅是一個舞臺,更像是城市文化的“會客廳”,正讓傳統文化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
文旅新動能:從爆滿看非遺劇種現代轉型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地方戲曲正從“文化符號”轉變為“流量密碼”。《白蛇·淚落金山》的推出,不僅是一場藝術展演,更是一場文旅融合,西津渡古街的青石板路與丹劇的戲腔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獨特的江南文化畫卷,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游客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鎮江歷史底蘊的認知。從西津渡小劇場的座無虛席,我們看見傳統文化復興的另一種可能,《白蛇·淚落金山》的成功,為地方戲曲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唯有創新表達、擁抱市場,才能讓傳統藝術在新時代找到生存空間。(記者 笪偉 通訊員 姜樂陽)
責任編輯: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