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曲藝晨光到夜校琴聲 文化指導師繪就假期多彩畫卷
金山網訊 “五一”假日期間,鎮江文化指導師團隊以街巷為紙、藝術為筆,用41場沉浸式文化活動、15門夜校課程、超萬余人次參與,書寫了“勞動創造文化美”的節日答卷。從晨光熹微的老街曲藝演出,到星斗滿天的夜校琴音裊裊,鎮江文化指導師們用汗水澆灌文化之花,讓這個“五一”假期既有“煙火氣”更具“文化味”,讓“文化惠民”成為這個假期最溫暖的注腳。
百年老街激活文化基因 藝術轉角串聯時空對話
文化指導師團隊深入探尋京畿路的歷史文化寶藏,精準把握街區特色,以“藝術在街區綻放”為主題,打造多個街頭藝術轉角。在渡咖啡、百年郵局等點位,開展街頭音樂演唱會;在潤江春花園茶樓室內開設“潤心書場”,安排專業評話演員表演《武松打虎》《金不換》《江心洲》等傳統曲藝。這些原本尋常的空間,在文化指導師的巧思之下,搖身一變成為獨具魅力的街頭舞臺。
為呈現高水準演出,團隊構建“本地人才+專業院校”雙軌招募體系。一方面,通過全社會公開招募,本地非遺傳承人和音樂愛好者們紛紛響應,另一方面,他們積極與專業院校建立合作,南京藝術學院的青年歌手們懷揣著對藝術的熱忱奔赴而來。經過一個月的謀劃,組建了一支數十人的精英演出團隊,排定了演出節目安排,在文化指導師的提升和培訓下,進駐街區開展文藝演出,成為京畿路的特色文化標簽。五天時間15場演出吸引超8000人次駐足,實現“白天有煙火氣,夜晚有藝術味”的文旅新體驗。
夜校成為“夜間充電站” 15門課程點燃學習熱情
這個“五一”,由文化指導師為師資主力的“市民文化夜校”成為市民朋友圈的熱詞。位于西津渡的主教學點內,鋼琴課學員在老師指導下彈奏《卡農》,隔壁教室的電吹管初級班傳出《我和我的祖國》旋律。丹陽市課程更具地域特色:流行音樂演唱班融入丹劇唱腔元素,硬筆書法課以《瘞鶴銘》碑帖為教材。揚中市開設的手碟體驗課成為“爆款”,“90后”學員王女士表示:“白天帶孩子逛景點,晚上來學小眾樂器,這樣的假期很‘文藝范’。”
數據顯示,15門課程吸引超500人報名,其中35歲以下學員占比62%,親子組合報名占比達28%。夜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鎮江市民文化夜校不僅是技能學習平臺,更成為‘文化社交場’,許多學員通過課程結識同好,自發組成‘老街歌友會’‘非遺研習社’等社群。”
在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文旅驛站,高級文化指導師孫永青的“剪靚鄉村”課堂迎來特殊學員——一群小學生。課堂上,他以《小小龍頭》為主題,指導小朋友們了解生肖龍文化內涵,學剪龍的頭部。“我們將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結合,比如把龍頭簡化為卡通形象,更受孩子們的喜愛。”孫永青展示著學員作品說道。
文化賦能“長效機制” 藝術駐留勾勒未來圖景
這個假期不僅是文化惠民的“集中展示”,更是長效發展的“起點”。京畿路街區已與3位青年藝術家簽訂駐留協議,他們將在未來長期賦能和提升這個街區。文化指導師團隊還將啟動“老街守護人”培育計劃,招募本地居民參加文化講解、活動組織等培訓,推動“文化輸血”向“文化造血”轉變。
“當游客不再只是‘打卡拍照’,而是能坐下來聽一段評彈、學一手剪紙,這條老街才算真正‘活’了起來。”潤州區文化館負責人陶靜源表示,下一步將開發“文化指導師帶你游潤州”線路,串聯京畿路、伯先公園、西津渡等街區景點,讓文化體驗從“單點突破”邁向“全域聯動”。(記者 笪偉 通訊員 王佑嘉)
責任編輯: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