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城”中聆聽建筑的深情訴說……
4月27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民政廳、省住建廳、省商務廳、團省委、省方志辦聯合主辦,南京市委宣傳部等單位承辦的江蘇省暨南京市“讀城”行動在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啟動。
古城濃縮了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延續了一個城市的文化根脈,是一個城市對外形象展示的名片,更是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讀城”行動以“大眾參與的城市文化活動”為主旨,以“閱讀建筑”“閱讀地名”“閱讀老字號”為主線,通過發掘城市文化載體中的人文故事和文化價值,引導廣大市民和游客在感悟城市文化魅力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通過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建筑是富有生命的東西,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貼地的音符。俄國著名劇作家果戈理的一句名言:“當詩歌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建筑在說話。”果戈理認為,建筑是“凝固的歷史、時代的縮影”,若失去老建筑,城市將喪失靈魂。建筑作為“沉默見證者”,當其他藝術形式因時代變遷失語時,建筑仍能通過空間、結構、風格等物理特征,向未來世代傳遞特定時代的審美、技術與社會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建筑自古以來在世界上就具有重大影響,同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并稱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相對于另外兩大體系,中國建筑歷史更加悠久、體系更加完整、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活。”歷史建筑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愁。建筑能夠超越時間限制,以物質形態持續傳遞歷史信息。當前,我國認定歷史建筑6.72萬處,一處處老街區、老胡同、老里弄納入保護范圍,老建筑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進一步被看見。
老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根基,若未妥善保護,其歷史敘事功能將“湮沒在塵埃中”,導致城市文化“無從談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我們要在規劃引領上顯創意。街區更新規劃,不僅要在物理空間、道路交通、基礎設施上下功夫,更要將文化融入到規劃的各個方面、滲透到規劃的各個環節,特別要體現有生活氣息的市井文化,有文化創意的生產力布局,有風情濃郁的文化生態,有市場廣闊的文化消費,有創新創造創未來的生機。要注重規劃的彈性、人性和經濟性,變“削足適履”的強制適應為“水到渠成”的柔性引領,使發展規劃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未來融合的需要,當下更新的實際需要,又契合文化內涵的彰顯,更能以用戶思維為導向,滿足當地老百姓的實際需求。
利用是保護的拓展,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護?;罨茫卦诒Wo與傳承。廣東佛山的吳家大院辦起地方特色文化展,安徽黃山的古民居知還山莊里建起村史館,福建廈門的延平戲院恢復觀演劇場功能……在保護好的前提下發揮歷史建筑講述歷史、展示文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激活其原有的公共服務功能,讓更多人走進、了解和使用它們,老建筑才更有“存在感”和“活躍度”。在“讀城”中聆聽建筑的深情訴說……隨著更多新探索取得實效,歷史建筑在城市更新發展、群眾生產生活中必將展現更大活力。(周雄)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