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聯合高校筑牢知識產權保護屏障
金山網訊 今年4月26日第25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已成為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關鍵力量。記者從4月23日京口區人民法院與江蘇大學法學院聯合召開的知識產權保護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面對知識產權批量案件的高發態勢,該院充分發揮示范裁判的引領作用,通過類型化案件先行示范裁判,以典型案例輻射效應高效解決同類糾紛,大幅提升了審判效率和質量,切實減輕了當事人訴累。
發布會上,京口法院民一庭庭長楊毅通報了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情況。2024年,該院新收各類知產案件263件,新收案件數同比增加了31.5%。其中,著作權侵權糾紛196件,商標權侵權糾紛56件,知識產權合同糾紛10件,不正當競爭糾紛1件。近年來,知識產權批量案件呈高發態勢,去年該院新收知產批量案件達116件,占新收案件44.1%,該院對類型化案件先行示范裁判,通過典型案例的示范效應,實現批量案件的高效化解。
京口法院秉持“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原則,通過直接對話了解當事人訴求、分別溝通協調雙方利益、聚焦爭議核心精準施策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調解工作。2024年該院共審結知產類案件274件,案件調撤率高達78.8%,其中近八成撤訴案件經法院主持調解后實現即時賠償清結。
為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長效機制,京口法院將治理端口前移,打出“預防+引導”組合拳。一方面聯合市場監管局、工商聯等部門開展“護企知產”專項行動,向有關部門發出司法建議,共同提升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知識產權雙向保護意識,從源頭上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真正做到“抓前端、治未病”。 另一方面,通過定期發布典型案例、召開新聞發布會、開展專題普法講座等活動,擴大司法影響力,營造尊重創新、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為轄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現場發布了“鍋蓋面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案”“‘數據爬蟲’行政處罰案”等兩起知識產權典型案例。在座談交流環節,江蘇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周愛春與法官們就“某酒店購買投影儀等技術設備由住客使用該設備點播是否構成放映權侵權”“如何更好地對待和處理知識產權批量維權問題”等內容進行研討。
活動邀請了3名代表委員建言獻策。京口區人大代表、鎮江市“三八紅旗手”、江蘇藝軒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王醒表示,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多應用于金融貿易、政務服務、診斷、重工業、在線和電話服務、設計等領域,正進入大規模應用“快車道”,影響著市民的生活,但關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特別是在界定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以及侵權責任認定、隱私保護標準方面亟待規范,希望司法機關加大AI產品的保護力度,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支撐。(京彩萱 記者 董禮)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