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眼風光入畫來 詩意鎮江潤童心
金山網訊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4月26日上午,伴隨著來自鹽城、鎮江兩地70名小記者的瑯瑯童聲,“跟著課本去旅行”百城小記者文化研學互訪活動在北固山景區正式啟動。作為“滿眼風光 詩意鎮江”全年文化盛宴的精彩篇章,首期活動聯動鹽城市鹽阜大眾報小記者,開展“跟著詩詞游鎮江”研學課程。大家共同走進北固山、博物館、西津渡等文化勝境,在詩詞浸潤中觸摸鎮江的千年文脈,于沉浸式體驗里書寫少年的“詩與遠方”。
詩詞實景:歷史在山水間“活”起來
北固山巔,辛棄疾的豪邁詞句隨著江風激蕩。小記者們循著東吳古道拾級而上,鐵塔、祭江亭、試劍石等古跡成為天然課堂。“原來詩詞不是課本里的鉛字,而是一個個蕩氣回腸的歷史故事!”鹽阜大眾報小記者嚴悠然說,當她與同伴王悅茗站在北固樓上眺望遼闊的江面,齊誦《次北固山下》時,遠處的江帆仿佛與盛唐詩人王灣的筆墨重疊。
在“詩話北固 詞詠神州——辛棄疾北固亭懷古”情景劇中,身著長袍的演員以劍為筆,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壯闊意境潑墨般展開。甘露流芳舞臺更是一場視聽盛宴,音詩畫《詩話鎮江》以舞蹈勾勒“京口瓜洲一水間”的畫卷,小記者們看得目不轉睛,舞臺上的表演仿佛化作“可觸摸的歷史”。
市詩詞楹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思丞帶領小記者們體驗詩詞文化實景課堂,他指著斑駁的試劍石笑問:“劉備孫權當年在此劈石立盟,誰能講出這段故事?”小記者們爭相舉手。這一刻,仿佛歷史在山水間“活”了起來。
詩趣闖關:穿越時空的“少年狂歡”
在鎮江博物館青銅器展廳內,宜侯夨簋的紋路在射燈下泛著幽光。鹽阜大眾報小記者孫思菡俯身細看展簽,感慨地說:“這尊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居然記載著周天子分封宜侯的往事!鎮江千年之前的故事,原來就藏在這些‘密碼’里!”
在“鎮館之寶”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前,小記者們屏住了呼吸。“看這個龜形底座!”大伙兒紛紛指著展柜,“古人連喝酒都要先讀《論語》,比我們背古詩還認真呢!”玻璃映出他們專注的臉龐,與千年前的青銅器形成奇妙的同框。
西津渡鑒園廣場上,一場沉浸式詩詞游園會讓小記者們躍躍欲試,“找我對詩”與NPC的互動讓千年文脈化作“全民游戲”。臺上“白娘子”輕吟“金陵津渡小山樓”,鹽阜大眾報小記者陳晨脫口對出“一宿行人自可愁”,獲得了精致的文創獎品,贏得一片掌聲。陳晨興奮地舉著獎品,激動地說:“以前背詩總記不住,今天站在鎮江的土地上,這些句子突然都有了畫面!”
詩詞游園會的拓印攤位前,小記者們屏息以宣紙覆碑,將《題金陵渡》的墨香拓入掌心。鹽阜大眾報小記者仇宇晨的拓片上,“潮落夜江斜月里”的詩句清晰可見,他舉著作品笑道:“我要把鎮江的‘月光’帶回鹽城,貼在教室的墻上!”
詩心傳承:少年眼中綻放文化之光
“當孩子們在北固樓吟誦辛棄疾,在博物館凝視宜侯夨簋,在西津渡拓印《題金陵渡》時,文化的基因便已悄然傳承。”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黨媒小記者團負責人周俊表示,“這場研學不是‘到此一游’,而是用少年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的方式,讓千年文脈化作他們血脈里的詩意。鎮江,不虛此行!”
夕陽西下,小記者們在暮色中揮別。他們的背包里滿載著北固山的江風、博物館的古意、西津渡的燈火,以及一首首永遠吟不完的“鎮江詩詞”。“以前覺得詩人離我們很遠,今天才發現,他們其實離我們很近。”小記者們紛紛分享研學感受。這場研學之旅,恰似在少年心田播下一粒粒詩種,待來日化作滿城繁花,讓“詩意鎮江”的芬芳,隨長江之水浩蕩東流,潤澤萬里山河。(記者 朱晶晶)
責任編輯:邱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