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老鱉”賣出“金龜價” 六旬“新農人”的養殖經
金山網訊 貢書龍是一位有故事的“新農人”:年過六旬,放下利潤豐厚的行當,投資千萬元到農村養鱉,讓親戚朋友直呼“看不懂”。他養的鱉不僅上了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的餐桌,他的故事還上了央視的節目。日前,記者來到丹徒區上黨鎮豐城村,“解密”貢書龍和他的養殖經。
六旬漢變身“新農人”
“鱉,甲魚的學名,民間也叫團魚、王八。”記者剛走進養殖基地,貢書龍就樂呵呵地開始普及“鱉文化”。
貢書龍有30多年創業經歷,早年開辦工廠,之后又成立建筑公司。2022年初,貢書龍在親友“看不懂”的目光中,帶著1000多萬元來到上黨鎮豐城村,成立江蘇豐晟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開始養殖甲魚。
花甲之年,由工轉農,成為一名“新農人”,圖什么呢?貢書龍呵呵一笑說,他從小生長在農村,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些年鄉村發展讓人心動,因此特別想參與新農村建設。
為什么要選擇養甲魚這個項目?貢書龍又是呵呵一笑,說這緣于一次宴會上發現作為食材的養殖甲魚,其品質堪比野生甲魚,他萌生了養殖念頭。他跑到后廚結識了廚師,又通過廚師結識了甲魚養殖戶,后者成為他養殖事業上的引路人。“有品質就有市場,這是商業的基本邏輯,也是我從事養殖業的底氣所在。”貢書龍說。
“土老鱉”賣出“金龜價”
“仿野生養殖甲魚難度很大,水質、飼料、管理、防病……無論哪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貢書龍領著記者在基地里邊走邊看,一路介紹。
基地之所以選擇在豐城村,是因為這里緊鄰文龍水庫、豐城水庫,水源清潔無污染,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此外,區、鎮、村“三級聯動”筑渠引流,讓貢書龍看到了當地發展現代農業的決心。
“要想成功養殖仿野生甲魚,就必須營造一個適宜其生存與繁殖的生態環境。”路過一處夯土高臺,貢書龍向記者介紹,這里是甲魚的“臨時賓館”,住著待售的甲魚。高臺下是一個人造山洞,洞里恒溫恒濕,“鱉”有洞天。足斤足兩的甲魚就在這種仿生態環境中等待顧客挑選。“即使住個十天半月,品質也不受影響。”
野生甲魚冬眠期長達6-7個月,“耗不起”時間的養殖戶常常想辦法“叫醒”它們,促其生長。貢書龍卻擔心甲魚生長過快影響品質。他把養殖水池加深到5米左右,與傳統養殖方式大相徑庭。他的甲魚成長周期更長,從破殼到出售需要三四年,而每公斤售價在360元以上,價格是一般甲魚的3-4倍,把“土老鱉”賣出了“金龜價”。
新模式催生“新賽道”
“甲魚品質好壞,從運動能力上就能辨別。”貢書龍捉出一只甲魚放在地上,剛一松手,就見它快速逃跑。由于“運動天賦”出眾,貢書龍的甲魚還上了央視,在電視上表演拔河、蕩秋千、負重競賽。
如今, 在貢書龍的養殖規劃里,產業鏈經營模式的布局逐漸明朗。其農旅融合發展的關鍵項目“鱉文化展示館”已進入內部裝飾階段,預計年底開放。
在產品的深加工領域,貢書龍在上海成立煜甲堂食品有限公司,成為中國藥膳研究會會員單位。“這是我們開發甲魚的藥用與滋補價值邁出的堅實一步,也是進一步拓展生態養殖產業鏈條、讓甲魚養殖產業多樣化的重要步驟。”貢書龍說。
2025年是貢書龍迎來的首個集中收獲期。“我要讓中華鱉的品質與價值得到更多認可!”面對新賽道,這位“鱉”具一格的“新農人”,眼中滿是憧憬。(記者 崔寧華)
責任編輯:邱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