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化工的綠色轉型“方程式”
廢料變原料、制造到智造、基礎轉高端
金山網訊 四月的鎮江,春光正好。
走進位于鎮江經開區的鎮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南化工”),廠區內,反應塔鱗次櫛比,電子大屏上的數據曲線跳動不息,一場由傳統化工邁向綠色新材料的產業轉型升級正在悄然進行。
廢料變原料:綠色循環演繹“1+1>3”
“我們年產草甘膦5萬噸,有機硅30萬噸,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位于同行前列。”江南化工總經理王舜介紹,“但真正讓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是首創的‘氯-磷-硅三元素循環技術’。”
草甘膦合成中產生的大量母液如何處理,曾是化工行業的“老大難”問題。而今,通過企業自主研發的定向轉化裝置,這些“廢液”被轉化為焦磷酸鈉,實現了從污染源到增值產品的“逆轉”,企業也一躍成為該領域行業標準的起草單位。
而草甘膦反應中副產的氯甲烷,恰好是有機硅的關鍵原料之一。通過氯甲烷回收裝置,氯甲烷可直接輸送至有機硅裝置使用;反過來,有機硅生產中的副產鹽酸經過凈化處理,又被重新送入草甘膦反應環節。
在硅資源利用方面,企業與德國贏創集團合資建設的8000噸氣相白炭黑項目已投產,進一步延展了有機硅產業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王舜如此形容這套閉環系統,“我們用循環經濟實現了‘1+1>3’的效果,現在企業磷、氯、硅的資源綜合利用率超過96%,每年直接節省原材料采購和處理費用超2億元。”
制造到智造:一張看得見的“智慧網絡”
在控制樓大廳,一整面大屏幕映入眼簾。人員定位圖、溫度壓力監控、AI鷹眼攝像……現代化“指揮中樞”讓化工車間更像是一座“數據工廠”。
“通過‘智改數轉網聯’,我們建立了四大系統平臺,分別管理著設備、能源、安全和供應鏈。”王舜介紹道,企業通過DCS分布式控制系統、AI應急平臺、AR巡檢系統等工具,實現了從生產到物流的全流程數字化。
“比如我們的人員定位系統,一旦廠區內有人數超限或軌跡異常,就會立刻報警。”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說。此外,員工巡檢是否到位、設備是否正常運行,系統都能自動記錄并生成工單,大大提高管理精度與響應效率。
正是這種“人少事穩、事先預警”的理念,讓江南化工在管理上步入了“輕量高效”的新時代。數據顯示,企業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已下降至0.31噸標煤,同比下降38%;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63.7%;產品不良率由8.7%降至1.2%。
基礎轉高端:創新驅動邁向新未來
“我們現在還主要做基礎單體和初級聚合物,但目標是深耕下游。”王舜透露,目前企業已啟動A3(甲基苯基有機硅單體)產品的試生產。這種耐高溫、抗老化的新型有機硅材料,未來將在航天、軍工、醫用等高端領域大有可為,預計年產值可達數千萬元。
同時,企業明確提出“主業突出、多業并舉”的發展思路,瞄準草甘膦制劑產品、有機硅終端化應用兩大方向精準發力。籌劃推出光纖級D4(八甲基環四硅氧烷)、D5(十甲基環五硅氧烷)產品的研發,并在研究硅橡膠升級等方向謀篇布局。
面對原材料價格波動、國際貿易環境多變等壓力,2024年江南化工營收雖達35億元,但利潤承壓。今年,公司提出“三個10%”目標:利潤提升10%、能耗下降10%、效率提高10%。
“練好內功,創新突圍。”王舜坦言,在當前形勢下,做強比做大更重要。企業將繼續依托母公司新安集團全產業鏈優勢,協同園區資源,發揮“鏈主”企業作用,推進“磷硫氯一體化”循環園區建設,在實現綠色化的基礎上,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用新質生產力驅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欒蕾 記者 陶立波)
責任編輯:蔣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