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以科技之翼托舉綠色農業
春耕,是農業生產的序曲,也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從全自動育苗工廠到智能循環灌溉系統,從低碳農機到生態養殖場景,廣袤的田野正乘著科技的東風,孕育出更多綠色與智慧交織的豐收景象。
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科技為春耕插上綠色翅膀。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農機以厘米級精度播種,無人機搭載多光譜傳感器精準施肥,土壤墑情監測系統實時調控灌溉量……這些場景已成為眼下春日田間地頭的常態。實現綠色春耕,精準農業技術是核心,以鎮江句容市茅山鎮何莊村為例,無人機通過智能終端實現播種、施肥、覆土一體化作業,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數倍,不僅避免重耕漏耕,還減少了化肥使用量。這種用數據替代經驗 “減量增效”的模式,正是綠色春耕的生動實踐。
科技賦能春耕的深度與廣度,離不開政策體系的支撐。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為核心議題之一,首次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安徽、江西等地推廣的再生稻種植,通過光熱資源與智能灌排系統的協同,實現“一茬兩收”;湖北陽新縣的新農人李茜整合智慧農機與電商平臺,打造從種植到銷售的完整鏈條,菜籽油、大米等產品附加值實現大提升。在特色水產養殖領域,智能化與綠色化結合的新場景同樣涌現:鎮江市揚中市江之源生態園通過“科技+生態”養殖模式,大大提高了刀魚、鰣魚養殖成活率和成品率,實現基地近年來成品刀魚產量和市場投放量連年增長……這場農業科技革命,不僅承載著鄉村振興的希望,更增添了老百姓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
農業綠色轉型的背后,是科技服務體系的強力支撐。在廣袤田野間,“田保姆”式社會化服務正興起,這種以科技為紐帶、服務為載體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通過“農戶點單、中心派單、服務主體接單”的春耕“外賣”模式,為廣大農戶提供從選種到植保的全鏈條服務,以技術手段為農民排憂解難。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正當其時。從追求產量到注重質量,從依賴資源到創新驅動,科技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綠色田野煥發新的生機。我們堅信,在科技的助力下,必將讓中國農業既端牢“中國飯碗”,更飄香“世界餐桌”!(文/圖 朱浩)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