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鎮以科技解鎖高效密碼——插上智慧翅膀,農業更能“知天而作”
金山網訊 鄉村振興,科技成為推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核心動力。句容市茅山鎮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將科技的力量深深植入農業生產各環節,農業正經歷著從“靠天吃飯”向“知天而作”的轉變。
定制化養護讓蝴蝶蘭“精準開花”
近日,在茅山鎮的蝴蝶蘭種植基地,工人正將5萬株中苗打包裝箱,準備通過跨省專車發往廣東。這是基地新增的2.5寸中苗春季銷售業務。客戶可通過這種定制化養護實現“精準開花”,此時的“半成品”將在客戶家中綻放。
蝴蝶蘭是熱帶植物,對溫度要求較為嚴苛,且從幼苗到長成用時需要近兩年半。為實現四季有花,該基地通過現代化智能溫室有效解決養護難題、降低成本。負責人張鳴峰介紹,基地創新推出“分段式培育”模式來縮短生長周期,通過“四季產銷”模式覆蓋全年節日需求。該基地今年引進了30個市場熱度高的新品種小苗,滿足更多花卉愛好者的需求。通過品種升級、地源熱泵技術等,基地正式拉開“四季花市”產業升級序幕,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用好生態資源種出更好玉米
在茅山鎮蔡門村的鮮食玉米種植基地,成群的鳥兒在田里覓食;不遠處,工人們挑著有機肥撒向田間;隨著機器轟鳴,旋耕機把土地翻耕得松軟,也將黑灰色的有機肥翻耕進土中。這是在給農田“加餐”,保障糧食豐收。
田邊,蔡門村黨總支書記袁佳蹲下抓了把泥土告訴記者,這是經過改良的土壤,含有40%動物肥和60%的各類有機質,能提高玉米的口感。每畝田撒肥3至4噸,養好土地保證一年兩茬玉米所需養分。
蔡門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區,有著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在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團隊的全程技術指導下,該村在2022年首次試種11畝鮮食玉米喜獲豐收。隨后,蔡門村建成了鮮食玉米基地,所栽種的“牛奶玉米”等玉米由于品質佳、口感好而熱銷。今年,蔡門村又盤活30畝閑置土地,將種植規模從去年的80畝擴大至110畝。去年11月,蔡門村啟動鮮食玉米深加工項目,引進27臺玉米深加工設備,促進鮮食玉米由單一種植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今,加工基地已經投入使用,第一天就接到了1600份訂單。
輕點手機輕松管理葡萄大棚
隨著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應用,葡萄產業正從“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華麗轉身。日前,茅山鎮的葡萄種植戶將沿用多年的手拉式大棚卷膜器全面升級為太陽能自動卷膜系統,實現了“機器換人”的生產力解放。
在茅山鎮介文葡萄園,記者見到工人們正在為第一批試點大棚安裝太陽能自動卷膜系統。隨著調試完成,葡萄種植戶劉波輕輕點擊手機屏幕,大棚薄膜在電機驅動下平穩展開。劉波告訴記者,以前一大早就得起來拉膜,現在躺在床上用手機就能搞定,遇到極端天氣還能遠程緊急操作。“葡萄本身就怕雨水,如果下一場雨,來不及關閉,會產生病蟲害,如果人在外面,我可以一鍵操控把它關閉起來,大大降低葡萄病蟲害。”
記者了解到,這種太陽能自動卷膜系統省時省力。劉波介紹:“傳統的手拉式卷膜器,左右開一下子,一個棚要2分鐘,我總共21個棚,需要42分鐘;而電動卷膜器只需要3至5分鐘就可以,一鍵開一鍵關,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記者了解到,目前茅山鎮正積極向葡萄等種植戶推廣一系列新型智能化農業機械設備,加速推進設施農業生產向“省力化”方向邁進。(記者 滕慶海 通訊員 劉洋 李凌)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