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煥新顏 “春秋”即景致
近日,人民日報一篇《“喚醒”老屋 富民增收》的報道,吸引了筆者的目光。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喚醒”老屋的實踐,不僅盤活了閑置的資產,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青磚黛瓦俱是歷史陳跡,苔痕階綠滿懷文化氣息”。當一棟棟歷經風雨的老屋被重新“喚醒”,它們不再是頹敗的磚石木梁,而是承載著鄉村記憶的活態載體,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老屋的煥新,既是經濟的振興,也是文化的復興,潛藏著鄉村振興的深層密碼。
“喚醒”老屋是喚醒沉睡的鄉村資產。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今天,許多鄉村老屋因人口外流而荒廢,逐漸成為被遺忘的角落。然而,這些看似破敗的建筑實則蘊藏著巨大的價值。通過修繕改造,老屋可以轉化為民宿、文創空間或鄉村學堂,成為吸引游客、帶動消費的新引擎。將老屋改造為“文藝小院”、特色民宿,不僅讓村民獲得租金收入,還創造了就業機會,實現了“閑置變資產、資產變收益”的良性循環。這種模式證明,老屋的“復活”不僅是建筑的再生,更是鄉村經濟的激活。
“喚醒”老屋是鄉村歷史的煥新。每一棟老屋都是一部微縮的地方志,其建筑風格、空間布局乃至一磚一瓦的痕跡,都記錄著特定時代的工匠技藝與先人智慧。修繕老屋并非簡單的推倒重建,而是以現代技術還原其歷史風貌,讓傳統建筑工藝得以延續。在修復過程中保留原有的木雕、磚飾,或沿用當地傳統的夯土技術,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工匠精神的傳承。這種“修舊如舊”的理念,讓老屋成為鄉村文化的展示窗口,讓年輕一代在觸摸歷史中理解鄉土文明的厚重與綿長。
“喚醒”老屋也是文化自信的現實映射。在全球化浪潮中,鄉村曾一度被視為“落后”的代名詞,而老屋的破敗更強化了這種刻板印象。然而,當這些建筑被賦予新功能、新生命時,它們反而成為彰顯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無論是改造成書院的祠堂,還是變身為非遺工坊的舊宅,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從“自卑”到“自信”的轉變,正是文化主體性重建的過程,老屋的復興,讓中國鄉村找到了曾經遺失的精神坐標。
“喚醒”老屋潛藏著鄉村振興的文化密碼。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更是文化的振興。老屋作為鄉村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載體,其改造過程往往能激發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參與感。從《黑神話悟空》的山西古建到《哪吒2魔童鬧海》的中式紋飾,中式文化符號一次次綻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喚醒”老屋延續了“中式文化賦能”的深層邏輯,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持續不斷的文化源泉,當村民意識到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值得珍視時,鄉村振興也便扎根于更厚實的文化土壤。
春秋更迭,景致常新。老屋的煥新,恰似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青磚黛瓦間,既有往昔的沉淀,也有未來的期許。它告訴我們,鄉村振興不是對城市的簡單模仿,而是對自身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當“春秋”即景致,鄉村便不再是記憶中的故土,而是充滿活力的新家園。這一過程,既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播種,在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平衡中,鄉村振興正揭開鄉土中國的新生新貌。(高山流水)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