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出臺中小學生體質強健計劃
推進“2·15專項行動” 深化學校體育改革
金山網訊 幫助學生掌握1-2項終身受益的體育技能;用3年時間確保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達到55%,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新發近視率顯著降低,總體近視率每年下降1%……近日,市教育局印發《鎮江市中小學生體質強健計劃(2025-2027年)》,全面推進“2·15專項行動”,深化學校體育改革,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計劃》明確,要全面推進“2·15專項行動”,即保證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課間活動時間15分鐘。按照“試點探索、分步有序實施”的推進思路,到2025年秋季學期實現全市小學每天1節體育課,并在此基礎上試點實施初中每天1節體育課,到2026年秋季學期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每天1節體育課全覆蓋。
《計劃》指出,要精準提升學生體質。體育課要錨定“增強體質、培養技能”目標,讓學生“眼中有光、手上有力、腿上有勁、身上有汗”。每節體育課安排不少于10分鐘體能練習,做好運動負荷監測,杜絕“說教課”和“不出汗”的體育課。大課間體育活動要堅持“增強體質、激發興趣、發展技能”,保證一定運動強度。學校每年要組織全員參加的冬季長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動。充分利用課間15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督促學生走出教室、走到戶外,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適合學生活動的項目。要合理規劃大課間活動行進路線,嚴密組織進退場,確保有效練習時間不少于70%。各班要建立健全學生體質健康檔案,對學生進行分類管理。
《計劃》要求,聚焦提升學生運動技能。要緊盯培養學生終生受益的運動技能,堅持增強體質與培養技能并重,促進增強體質與培養技能相融,將學校體育工作重點轉移到讓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上來,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積極參與運動,改變學生被動參與體育活動的局面,變“要我練”為“我要練”。要以培養學生終生受益的運動技能為定位,對課堂教學、大課間體育活動、體育俱樂部、課后延時服務、家校協同等進行一體化設計。充分利用大課間體育活動、課后延時服務,在全面普及長跑項目的基礎上,在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跳繩、武術(太極拳、八段錦等)、趣味田徑中至少選擇1項作為學校特色體育項目,形成“1+N”的學校體育項目配置。
《計劃》要求,全面提升體育賽事質態。要完善“市-區-校-班”四級聯賽體系,創新賽事組織,持續推進“賽事在校園”“賽事進校園”,打造“有組織、有裁判、有觀眾、有啦啦隊”的校園體育賽事文化。普通中小學每年至少組織1次綜合性運動會或體育節,每學期至少組織2次班級體育比賽。校園足球、籃球、排球特色學校及“市隊校辦”訓練點學校,每學期至少組織3次班級聯賽(其中至少1次是相應的特色體育項目或訓練項目)。圍繞運動技能提升,組織班級內運動技能分項賽。將體育活動納入快樂成長小組活動內容,豐富師生校園生活。在體育課教學、班團隊活動中安排體育知識學習和競賽文化普及,引導學生了解比賽規則,領悟體育精神,正確對待勝負,積極參賽,愛看比賽,會看比賽。
《計劃》強調,要建強體育工作隊伍,推進校內協同、家校協同、體教融合、社會協同,加強體育運動安全,優化教育評價監督,深入挖掘學校體育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唐守倫 記者 張翼)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