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治水路,水利人的堅守與蝶變
金山網訊 4月2日,春日暖陽灑在鎮江經開區丁崗鎮團結河上,綠草垂柳相伴,河水靜謐流淌。鎮江經開區老水利人吳軍秀望著眼前美景,思緒不禁飄回到十五年前那個深一腳淺一腳踩在河畔泥濘中前行的自己。從“拓荒者”到“守護者”,從“治水小白”到行家里手,吳軍秀與同事張文勝用十五年韶華,在鎮江經開區104條河道、39公里長江岸線上刻寫下水利人的堅守與蝶變。
2010年初春,吳軍秀第一次站在團結河岸邊時,眼前的景象讓她心頭一沉:不足5米寬的河道被雜草吞噬,村民在坡岸上開墾出“巴掌田”,散養的鴨群攪渾了本就發黑的水體。“那時百姓覺得河道整治是‘瞎折騰’,我們上門勸說常吃閉門羹。”吳軍秀說道。
談起河道治理初期的艱難處境,吳軍秀感慨萬千:“那時,對于河道土質差異的辨別堪稱一大難題,即便是同一條河段,土質也復雜多變。每逢雨季,便如同迎來一場嚴峻‘大考’,面對滑坡,只能一鏟一鏟挖開松軟的沙土,從別處調運黃土進行回填重建,然后逐層夯實坡岸。”
如今,曾經困擾大家的土質難題,借助先進的檢測技術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工程開展前就被精準識別并妥善應對,這讓河道治理工程的質量與效率都得到極大提升。
十五載寒來暑往,吳軍秀用腳步丈量過鎮江經開區每一條河流。現在團結河、捆山河、沙腰河……碧波蕩漾,美景推窗可見。巡河時,聽到百姓對河道變化的稱贊,吳軍秀心中滿是欣慰。
與吳軍秀的“河道情緣”不同,張文勝的戰場在綿延的長江岸線。“舊閘站設備陳舊,功能單一。村民怕征地影響收成,我們帶著補償方案挨家挨戶算生態賬。”他指著如今新建的姚橋閘站說,“現在旱季能引江水灌溉,雨季可快速排澇,水利設施逐步完善,實實在在地讓百姓得到了好處,守護著一方水土安寧。”
2020年夏天,長江水位連續38天超警戒線的情況下,張文勝和同事們24小時輪班監測,利用新建成的兩禁一防平臺及農村防汛預警平臺精準調度沿江9座中型閘站。滔滔江水中,新筑成的8.85米高的長江干流堤防如巨龍般鎮守波濤,堤內稻田青翠如常。
2023年水利站改革后,張文勝和吳軍秀又開始鉆研起智慧水利系統,在水利領域嶄露頭角的新秀莊家欽眼中,這兩位前輩像“移動的水利百科全書”。
吳軍秀與張文勝并肩踱步于嶄新的江灘漫道。遠處,白鷺翩躚,自在翱翔;江面上,巨輪往來,悠長的汽笛聲裹挾著江水的氣息悠悠飄來。“從前覺得把堤防修結實就是成功,現在總想著怎么讓水‘活’起來、讓百姓‘樂’起來。”說罷,吳軍秀轉頭望向老搭檔,張文勝點頭應和:“是啊,你看咱們經開區這104條河道,它們就像整個水系的‘毛細血管’,輪浚方案還得再琢磨……”
十五年治水路,青絲染微霜。從“人扛肩挑”到“智慧水利”,從對抗洪水到對話江河,吳軍秀、張文勝的故事里,藏著鎮江經開區基層水利變遷的密碼。當青年技術人員們用無人機巡河時,老水利人依舊習慣伸手掬一捧水細嗅——這種“新舊共生”的默契,或許正是江河安瀾的真正堤防。(記者 路曉明 通訊員 嵇慶才)
責任編輯: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