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西津渡:走進千年渡口,走進跨時代的文化會客廳
金山網訊 4月6日早晨8時,江蘇大學學生小陳踏著昭關石塔下的青石板路。在前方的西津渡尚清戲臺,她將迎來自己的第二場京劇演出。
“在西津渡唱戲,就像真的來到了古代。”小陳笑道。這座承載千年歷史的古渡口近日獲評“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
生動再現,千年歷史的鮮活展陳
西津渡自隋唐起便承擔著鎮江軍事要塞與漕運樞紐的雙重使命,是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善的渡口歷史街區。
如今,歷經三期保護性更新,這片承載千年文明的古渡口實現華麗轉身——在嚴格遵循“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修復原則的同時,創造性構建立體化歷史展陳體系,將千年來因渡而生的歷史變革以嶄新的樣貌展現給大眾。
不僅有已對公眾開放的“一眼看千年”唐宋元明清道路基底展示區、全景展示古代水上救援智慧的中國鎮江救生博物館,還有今年春節揭幕的玉山大碼頭遺址展示館,通過三國至民國文物展陳,生動再現“萬里長江第一渡”的漕運盛景。在這里形成貫穿千年的渡口文化歷史展覽。
穿越時光,感受與古人“志趣相投”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筆下的這輪明月依舊在西津渡映照今人。每天,游人登臨云臺閣,眺望鎮江全貌,遠望船舶如織。這種時空疊合的奇妙體驗,正是西津渡破解“千鎮一面”困局的創新密碼。
漫步西津渡,中式茶寮與精品咖啡店隔街相望。可撫琴品茗,體驗古時樂趣,也能點杯咖啡解鎖現代人的慵懶午后。
“我經常來西津渡逛一逛,放松心情。”在附近工作的市民王先生說。
在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周寶康的“太平泥叫叫”體驗館里,孩子們體驗泥叫叫捏制工藝,栩栩如生的泥兔發出清脆的哨聲;尚清戲臺和西津渡小劇場,這方唱罷那方又起,驚艷唱腔喚醒國人的潛在戲曲“DNA”;新落成的玉山樓,說書人傅浩蘭拍響醒木,將發生在鎮江的神話傳說娓娓道來……這些在西津渡時刻上演的文化活動,讓大眾與古人“志趣相投”,千年渡口正成為跨時代的文化會客廳。
古今共鳴,文化體驗的雙向奔赴
古有對酒當歌,今有樂隊說唱。十余年來,西津渡一直在構建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的對話橋梁。
每年夏季的“HIFI西津渡音樂節”吸引數萬人觀演,帶動周邊消費額同比增長40%,在千年渡口書寫年輕潮流的新定義;傳統品牌“云臺邀月”以多媒體手段展現古今對話,吟誦流淌在這座“詩詞文庫”的千古篇章;2024年舉辦的首屆西津渡咖啡市集,匯聚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家品牌,形成有味道的文化風景;每年春節的“新春游園會”,更以“財神發紅包”“漢服古裝舞”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全齡段市民游客都樂在其中。
古今共鳴,實現古今文化的雙向奔赴;多年耕耘,達成文化傳承與市場效益的良性循環。西津渡“古今共生”的生命力在多場文化活動里被持續印證。
智慧護航,古渡口的民生底色
為了讓游客獲得更好的體驗感,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智能化升級。這座千年渡口注入了科技基因——智慧報警柱、智慧廁所、智慧講解等設施讓更多人感受到更多的便利。
“智慧廁所解決了行動不便者的尷尬。”來自上海的游客顧女士告訴記者。
除了智慧手段賦能街區,西津渡還以街區代表元素“渡口”為創作靈感,設計以宋代漕船為原型設計的“同船渡”休憩椅并投放至街區。游客隨時有處歇腳,也拉長了平均停留時長。
“亂世幾度東風起,為何不見護花人?”暮色中的尚清戲臺,小陳唱罷,臺下孩童與銀發老者都鼓掌叫好。這種跨越古今的情感共鳴,恰是千年渡口文化生命力的鮮活印證。
不見護花者,卻有守渡人。鎮江西津渡,歷經堅守與變革,不僅守住千年文化底蘊,還在注入當今新鮮血液。千年渡口生生不息。(記者 笪偉 通訊員 刁玉倩)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