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從清明出游熱看經濟韌性躍升
2025年清明小長假,中國大地上演了一場“春意與人文交織、消費與活力共舞”的盛景。超7.6億人次的跨區域流動、同比激增24.93%的湖南景區客流、超2億元的電影票房……這場全民參與的“春日儀式”,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詮釋,也是對經濟活力的生動注解,更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折射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清明不僅是節氣與節日的交匯,更成為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從“漢服簪柳、素箋寄思”的文化熱潮到千年治水智慧通過沉浸式展演煥發新生;從備受青睞的賞花游到親子共繪春光的溫馨畫面,不少歷史文化類景區借勢推出民俗場景,將“慎終追遠”的節日內涵悄然轉化為“向美而生”的當代表達。鎮江金山景區首次以白娘子與許仙“清明借傘”故事,在煙雨朦朧中演繹東方浪漫;北固灣碼頭將茶點引入山水之間,吸引年輕人爭相打卡;焦山景區,“辛棄疾”化身主考官與游客對詩,讓詩詞穿越千年煥發互動魅力……從“到此一游”轉向“深度體驗”、從“拍照打卡”到“動手參與”,這樣的轉變印證了年輕一代以創新方式接續文化根脈的自覺。
假日消費的“熱辣滾燙”,見證經濟韌性。清明檔檔期,全國電影票房破2億元;南京砂之船奧萊商場內“空手進門,大包小包出門”的消費熱情,映射出消費市場的強勁動能。清明假期首日,山東重點監測的200家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247.3萬人次,營業收入13455.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2.9%和12.2%;陜西重點監測的51個重點旅游景區旅游經營收入同比增長10.15%;湖南全省客流1034.85萬人次,同比增長24.93%…… 數據的躍升是服務供給精準匹配需求的智慧升級,也是產業結構優化、消費場景創新的具象呈現。
從“門票經濟”到“體驗經濟”,從“資源依賴”到“創意驅動”,這場春日的流動盛宴,既是一場文化自覺與經濟自信的雙向奔赴,也是個人美好生活追求與國家發展大勢的同頻共振。相信隨著各地文旅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創新,中國經濟的春天必將更加絢麗多彩。(文/圖 朱浩)
責任編輯: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