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心走好“親民”路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時節,黨員干部在祭奠先人、緬懷英烈,同時,應當讀懂“清明”蘊含的“清正、廉明”的精神內涵,在慎終追遠中傳承清明家風、淬煉清廉政風、涵養清新作風,在實干擔當中“親民”,為推動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實踐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傳承清明家風。“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劉少奇希望女兒“具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具有雷鋒式的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任弼時勉勵孩子“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負人民對你們的希望,將來一定要為人民做事”;趙一曼在情真意切的“絕筆信”中寫道“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紅色家風中蘊含著他們對黨忠誠的家國情懷,彰顯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祭奠先祖、合家團圓的清明時節,也正是傳承家風、繼承使命的好時機。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最高的致敬是奮進。吾輩楷模,雖死猶生。生時盡孝,逝亦常思,廣大黨員干部在祭奠先人、關愛家人、珍惜親人、熱愛當下生活的同時,更要緬懷革命先烈,銘記英雄事跡,學習革命先輩堅守真理、為國舍家、廉潔齊家、勤儉持家以及革命后代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家風的品格和精神,堅定革命信念、擔起時代使命,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建設,傳承弘揚優良的家風。用實際行動詮釋英雄本質、傳承英雄品格、弘揚英雄氣概,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在各項急難險重的任務中沖得上、頂得住、打得贏,真正成為勇挑大梁的棟梁之材,讓革命先烈的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淬煉清廉政風。青山不老,浩氣長存。每一名烈士墓碑的背后,都鐫刻著革命英烈對人民最真摯的愛與最深切的為民情懷。清明追思,我們也不禁要自我追問,作為一名黨員,是否始終堅定地同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從革命戰爭年代“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嚴明紀律,到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到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我們黨始終把正風肅紀擺在干事創業的最前沿。當今社會,現實物質與虛擬網絡中都遍布“陷阱”和“誘惑”,黨員干部作為干事創業的“火車頭”、作風建設的“領頭雁”,務必要傳承好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自覺把人生追求和價值坐標融入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奮斗的時代洪流之中,始終牢記先烈們從事革命事業時的艱苦卓絕,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和入黨誓詞,毫無保留地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奉獻全部心力。必須扣好從政第一顆扣子、邁好人生每一步,牢記“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的古訓,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讓“清正廉明”成為黨員干部一輩子的狀態、一生的追求。
涵養清新作風。“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人民”二字雖然只有短短七筆,但卻重逾千鈞。為了新中國,先輩們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一步一個腳印丈量祖國的土地;如今,黨員干部應勇敢接下“接力棒”,在新征程上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黨員干部要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奮斗精神,精心謀劃節后的“親民行”,要敢于到情況復雜、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帶好“民聲本”、揣好“民生簿”、理好“民心賬”,堅決抵制東拉西扯“打太極”、互相推諉“踢皮球”,堅決避免成為態度良好但辦事拖延的“軟釘子”,堅決消除群眾辦事過程中的“中梗阻”,做到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繼承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在一次次“啃硬骨頭”中練出“真功夫”,接續奮斗、苦干實干,在綠意盎然的春色中收獲干事之“清”、精神之“明”,繪就更美好更壯麗的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實踐畫卷。(王建明)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