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馬達”為患者注入“心”活力
百歲老人心跳過慢暈厥
金山網訊 將一枚形如膠囊、重約2克、“待機”12年的無線起搏器通過穿刺孔植入患者心臟,以確保心律穩定、泵血功能正常。近日,江蘇大學附屬醫院起搏電生理組團隊為一名101歲的心動過緩老人開展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在刷新手術患者年齡紀錄的同時,標志著該院在起搏器植入領域達到了更高的專業水準。
百歲抗戰老兵心跳過慢暈厥
安裝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3月25日上午8時多,葉老先生坐在江大附院心內科病房的椅子上休息,此時的他面色紅潤、精神矍鑠,很難想到一周前才接受過心臟手術。
由于葉老先生聽力欠佳,為了便于順暢溝通,陪伴在身側的兒女遞過去一張紙片,老人看了看紙片上“現在感覺如何”的問詢笑了起來:“做完手術恢復不錯,現在感覺非常好!”
葉老先生是一名抗戰老兵,晚年身體一直還算不錯。但就在3月9日,老人突發暈厥,還因此摔傷了腿,家人帶他到當地醫院就診,24小時動態心電圖顯示其心跳過慢,且存在停跳現象,其中一次停跳時間長達7秒鐘。情況危急,為求進一步治療,家人將葉老先生送至江大附院。
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圍通常是每分鐘60至100次,當心跳過慢時,就會因心臟供血減少,導致全身供血不足,從而導致乏力、暈厥,甚至心源性猝死。
“結合當時的檢查結果,我們判斷老人暈厥的原因,與心臟老化有很大關系。”江大附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姜正南介紹,對于此種情況,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安裝心臟起搏器,在必要時及時釋放電脈沖,幫助心臟恢復正常跳動節奏。經過起搏電生理組團隊的充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葉老先生具備起搏器植入的適應證。
植入膠囊大小“心臟馬達”
重量約為傳統起搏器的1/10
對于緩慢型心律失常,以往常規的治療手段是起搏器植入術。該術式需要在患者鎖骨下方做切口,進行靜脈穿刺。但這種傳統的手術方式需要面臨四大問題:其一,超高齡患者必然存在血管變異、閉塞,手術時導管難以正常推進;其二,起搏器植入術在局麻下進行,多數高齡患者的聽力、視力均存在問題,術中配合度相對較差;其三,對于嚴重心律失常的老人,起搏器安裝過程中,心臟受到刺激會誘發心跳驟停;再則,老人術后切口恢復比較困難,很容易發生感染。
綜合考慮葉老先生的年齡、血管情況,以及手術耐受情況,醫生最終決定為其開展植入風險相對較低的無導線起搏器。
姜正南向記者展示的無導線起搏器,外形酷似一粒普通膠囊,重量大約2克,僅為傳統起搏器的1/10左右。“無導線起搏器的優勢在于,通過血管變異可能性極小的股靜脈穿刺,手術創傷和感染風險顯著減少,而且手術操作時間較短,利于患者配合。”姜正南說,除此之外,無線起搏器的電池壽命也很長,預計可達到12年左右,能夠為患者提供長期可靠的起搏支持。
3月18日,葉老先生接受了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姜正南通過導管將這個迷你“心臟馬達”輸送至患者心臟的特定部位,并牢牢固定在心肌上。20分鐘后,手術完成。術后第一天,老人就可以下床走動,起搏器參數一切正常。而由于該起搏器體積小、重量輕,葉老先生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生活質量大大提升。
為心律失常患者
提供全新治療選擇
從“切口”到“小孔”,從“方盒”到“膠囊”,從20多克到2克……隨著無導線起搏器在臨床的應用,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也開啟了心臟起搏治療的新時代。目前,江大附院心內科已經開展該項手術數十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據悉,江大附院心內科一直緊跟心臟醫學領域前沿,錨定“精準診斷,微創治療”目標,努力讓心臟疾病患者重獲健康與希望。
姜正南介紹說,對于一些符合手術指征的特殊心律失常患者,比如高齡老人、糖尿病患者、嚴重消瘦患者、嚴重肺氣腫患者,以及對美觀有較高要求者等,無導線起搏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隨著這項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相信無導線起搏器將在心內科醫療領域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為更多心律失常患者注入‘心’活力。”姜正南說。(記者 楊泠 通訊員 錢小薔 孫卉)
責任編輯:臧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