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當“老祖宗”連上現代WIFI
最近,在AI技術的幫助下,教科書上的人物插圖似乎都“活”了過來。其中“老祖宗”的“回答我”系列以情緒化表達向網友發出“靈魂拷問”,這種打破次元壁的對話場景反差感拉滿,圈粉無數。
AI技術打破了歷史的“次元壁”,讓“老祖宗們”從典籍中“破壁而出”。“杜甫”在線回應“寫詩賣慘”,“唐伯虎”現場回懟“不務正業”,“扁鵲”要求網友必須吃早飯,“祖沖之”教網友背圓周率……有網友表示,“仿佛8G沖浪連上古代WiFi”“知識以一種‘粗暴’的方式進入了我的腦袋”。
其實,這類視頻走紅并不讓人意外。在當下的知識傳播中,歷史人物總是以“正襟危坐”的形象示人,他們或端坐于歷史長卷中神色莊重,或隱沒于典籍字句間身影模糊。他們雖傳遞著文明的火種,卻始終籠罩著淡淡的疏離感,他們可敬、卻不夠可愛可親。而如今通過AI的創意演繹,“老祖宗”們用一句句“你回答我”開啟“古今對線”,這種鮮活生動的表達,既展現出“老祖宗”接地氣的一面,又增強受眾的參與感與互動性,自然能深受歡迎。
古人開口說話、貼臉開大,看起來是玩“抽象”,實則是用AI技術撕掉歷史人物的高冷標簽,讓他們剖陳內心、直面爭議、為己辯護,這一過程拉近了我們與歷史的距離,或許這正是技術對文化傳播的精準賦能。
有人樂見“老祖宗”連上現代WIFI,也有不少人擔憂,如果只圖形式吸引眼球,會不會讓歷史人物變得扁平化、庸俗化?由此不得不提醒廣大創作者:要以敬畏之心創新,以嚴謹態度創作。值得欣喜的是,這場技術賦能的文化狂歡已顯現出積極態勢,當年輕人主動追問“王安石為什么變法”,當小學生纏著家長購買《全唐詩》……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答案:技術終將退居幕后,而文明傳承的火種永遠鮮活。(文沐風 圖盛木木)
責任編輯:彭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