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經濟的火需要創意點燃
金山網訊 近日,鎮江博物館因一場“家門口看大展”特展備受關注。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爐”與鎮江館藏“小粉瓶”聯袂展出,單日吸引觀展人次最高達2萬,相關文創產品單日銷售額突破8萬元。這場“潑天的流量”背后,不僅是珍貴文物的魅力所在,更是文創賦能博物館經濟的成功實踐。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而文創則是讓文物“活起來”的關鍵鑰匙。展覽中,“小粉瓶”冰箱貼1小時售罄,印證了文創產品對文化符號的轉化能力。當文物的美學價值通過冰箱貼、掛扣等日常載體融入現代生活,文化消費便從“參觀行為”升級為“情感共鳴”。鎮江博物館的實踐表明,文創不是簡單的文物復制,而是對文化IP的深度開發——用設計語言解構文物內涵,用實用屬性鏈接用戶需求,才能真正讓文物“出圈”。
進一步看,文創產品的火爆折射出公眾對文化消費的深層期待。在物質需求基本滿足的當下,消費者更愿意為“文化附加值”買單。鎮江博物館將“小粉瓶”的少女心美學、“論語玉燭”的盛唐酒令文化提煉為文創符號,既滿足了公眾的審美需求,又通過“可帶走的文物”強化了博物館的記憶點。這種“以文創為媒,讓文化落地”的策略,正是博物館經濟實現“多元營收”的核心路徑。
更深層的機遇在于,博物館IP可成為城市文旅產業的引擎。試想,若將“小粉爐”IP與鎮江香醋、鍋蓋面等特色產業聯名開發,或將酒令文化體驗延伸至景區、酒店場景,文化資源便能轉化為實打實的產業價值。目前,鎮江已提出深化“博物館+科技+教育”三位一體模式,若能進一步推動“博物館+商業”“博物館+旅游”的跨界融合,或可催生“看展—購物—游玩”的一站式消費鏈,讓博物館經濟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增長極。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博物館經濟的突破口在于以文創為支點,撬動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但熱潮之下仍須冷思考——如何避免文創產品同質化?如何讓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口碑?這需要博物館在文物研究、設計創新、產業鏈整合上持續深耕。
我們希望,鎮江能以此次展覽為契機,更好構建“IP開發—場景營造—產業聯動”的生態體系,通過“創意點燃”將博物館從“文化倉庫”變為“經濟引擎”。當更多文物通過文創“開口說話”,當更多游客在體驗中成為文化傳播者,博物館經濟才能真正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而這,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動的表達。(陶立波)
責任編輯:蔣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