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心”服務換“五星”好評 丹徒交通在品牌創建中凝聚“硬核”力量
金山網訊 “每次路過五峰山汽渡,這里繁忙而又秩序井然的交通環境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魯E牌照的貨車司機楊偉峰說,“效果”背后,是汽渡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
理解與信任,是廣大群眾對丹徒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認可。2024年以來,丹徒區交通運輸局堅持黨建引領與交通發展同頻共振,以“轉作風,優服務,提效能,抓落實”行動為抓手,推動五峰山汽渡創建“五心汽渡 文明起航”服務品牌, 以品牌塑造提升交通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滿足群眾便捷、舒適、溫馨、平安的水上交通需求,該品牌成功融入全區“合心宜”總品牌矩陣,并獲評優質服務品牌。
五峰山汽渡是連接長江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每天客流量在萬人左右,車流量在5000輛左右。“五心汽渡”的具體內涵包括安全保障讓人放心、快捷暢通使人稱心、環境優美給人舒心、秩序井然令人安心、文明服務充滿愛心,涵蓋了五峰山汽渡品質服務的方方面面。為了確保品牌創建取得實效,成立了由黨總支書記擔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通過“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精神文明建設與渡運生產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
在安全保障方面,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緊緊抓住安全責任制這個“牛鼻子”,真正把“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轉化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動力,以責任到位推動安全制度措施到位,擰緊安全管理工作全鏈條。同時,堅持科技賦能,通過運用“渡船AI視頻監控系統”“‘北斗’船舶避碰系統”加大巡查力度,逐步實現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打造平安型汽渡。此外,有序推進“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堅持“小切口”、抓關鍵,聚力實施治本攻堅,補齊短板。數據顯示,從1985年至2024年,五峰山汽渡渡運航次102萬多次、渡運車輛2600多萬輛、渡運旅客2472萬人,實現39年無事故。
在創建服務型汽渡方面,以職業道德建設為重點,以群眾滿意為標準,按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要求,廣泛開展創建文明班組、文明職工、文明家庭及學雷鋒志愿服務在行動等活動,激發職工的愛崗敬業精神。先后推出“黨旗引領、伴我航行”“共建小康社會 共享美好生活”、黨員志愿服務365、文明交通低碳出行等活動,營造“先進更先進,后進趕先進,人人爭先進”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對行人、自行車過江實行全額免費,對高橋居民及在高橋鎮上班、投資建廠的人員實行電動車、摩托車過渡費全免、小轎車半價優惠。優化渡運管理,給當地居民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具愛心的渡運服務,將紙質電動(摩托)車免費過渡證統一更換成電子IC卡,提高了渡運效率。
在建設優美型汽渡方面,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渡區整體環境面貌有了較大提升,讓人舒心。為方便過往旅客過江,兩邊碼頭和每艘渡船均設置了完善散客休息室,使過往散客免受風吹日曬雨淋之苦。完成高橋碼頭西側拆遷地塊生態修復,扮靚五峰山汽渡北面和高橋南大門,原本臟亂不堪、污水橫流的地塊,如今已是水流潺潺、綠草如茵的街心公園。配合高橋碼頭第三條小車道及行人非機動車專用道的建設,在碼頭西側汽渡所屬范圍內建設停車場,并配套綠化。為了改變待渡非機動車和機動車混合通行的狀況,從大港碼頭售票通道東側至碼頭待渡區設置寬為2米的非機動車道,與原有的待渡區非機動車道對接,從進入渡區開始形成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道行駛、分區候渡。在待渡區設立兩臺非機動車自動售票機,解決了原先非機動車必須到售票亭買票、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合通行的問題,既提升了服務效率,又方便了過江旅客。
“五心汽渡 文明起航”服務品牌實施以來,充分展現了丹徒交通運輸系統“安全第一,服務至上”的新風貌,獲得了廣大群眾的“五星”好評,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交通力量。(記者 崔寧華 通訊員 陳治國)
責任編輯:華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