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195”成員正在鎮博展出
金山網訊 “我是鎮博超厲害的‘195’,家人們誰懂啊……”這段“自我介紹”是用于鎮江博物館藏品唐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令籌筒、酒令籌的。
日前,在鎮博舉辦的“數見蘇韻”環省行巡展中,“1200多歲”的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令籌筒、酒令籌引來熱潮。記者了解到,全國有195件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其中包括這件鎮博館藏。
記者在現場看到,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令籌筒由龜座和圓柱形筒兩部分組成。刻花處皆鎏金。龜形昂首曲尾,龜背中央設雙層仰蓮,上承圓柱形酒令籌筒。筒蓋周飾卷邊荷葉紋,頂紐飾蓮花,酷似燭芯火焰。這反映出唐代金銀器制造水平的精湛。筒身正面鏨雙線長方框,內書“論語玉燭”四字。其蓮花紋飾有佛教文化含義;龜負則含道教意旨;《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之一。“玉燭”二字《爾雅》以“四時和順”四字釋義。
酒令籌筒盛50根銀質鎏金酒令籌。所鐫刻的內容上段選錄《論語》文句,下段是飲酒對象、方法和飲酒數量。
“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令籌筒、酒令籌是1982年在鎮江丁卯橋出土的唐代文物,是一組宴集行令專用器具,也就是大唐版的‘真心話大冒險’了。”鎮博文博研究館員張劍介紹。酒令籌所摘《論語》語句,經過精心選擇,均能夠千絲萬縷地和飲酒對象相聯系,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請人伴十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律事五分”……酒令籌所列飲酒對象有32種。飲酒形式有飲、勸、處、放四種,結合看來,亦莊亦諧,妙趣橫生。
張劍說,從唐代文獻記載和出土的“論語玉燭”酒令籌,我們可以探析唐代人飲酒行令時的制度。這組宴集行令專用器具在出土唐代文物中屬首次發現。
依托文物造型,鎮博還特意定制了可顏可甜的文創雪糕,將文化體驗轉化為可消費的符號。文創雪糕有一處“小心機”——雪糕棍上隨機印有酒令籌的簽文。作為一種新式“盲盒”,讓觀眾既有味蕾享受,又有心理上的愉悅和驚喜感。
“說起來,我上次‘打工’已經是兩年前的事兒了……這次聽說‘數見蘇韻’文物天團來鎮江找我玩,我哪能錯過?我按捺不住欣喜,拉著我的‘上班搭子’——‘小粉瓶’‘小綠爐’……閃亮登場。”這個雙休日,現場的鎮博解說員正以這件國寶的口吻,向前來參觀的游客風趣的解說。(記者 笪偉 通訊員 史岸君)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