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繪就水美人和新畫卷
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我國紀念今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的活動主題是“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
水是地球上最寶貴的資源之一,是人類生活、農業灌溉、工業生產的基礎,也承載著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在我們的印象中,水資源似乎無處不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事實上卻并未如此。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約為2000立方米,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占比接近60%,其中110座城市嚴重缺水,主要在華北和西北地區。
在此背景下,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水安全勢在必行,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國在此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進展。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有效緩解了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10年來累計調水771.6億立方米,水質穩定達標;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加快完善,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顯著提升,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災害防治取得進展;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全面實施;實施河湖生態補水、濕地修復等工程,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國88條(個)河(湖)中74條河流全線貫通、5條河流增加有水河長和時長、9個湖泊生態水位(水量)有效保障。
科學施策、克難奮進、真抓實干是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水安全的重要保障。水利發展需要基于科學研究和數據分析,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和措施。“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是我們水利工作的重要原則。目前,我國“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數字孿生水利建設等高科技技術工程體系不斷完善,北斗、人工智能、大數據、高分辨率遙感、測雨雷達、水文水動力學模型等已在水利領域廣泛深化應用。與此同時,我國水利事業還面臨諸多挑戰,如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發、水資源分布不均、水污染問題等。面對這些困難,我們必須迎難而上,勇于創新,積極探索新的解決方案。水利工作必須落到實處、真抓實干,不能停留在口號和文件上,各級政府和水利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得到有效執行;要注重基層水利設施的建設與維護,確保水利工程能夠長期發揮效益。
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水安全既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也需要社會協同治理、公眾廣泛參與。我國民間有著“九龍治水”的說法,其本質是說水生態環境治理需要構建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治理格局。水問題敏感復雜,常常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和不同的行政區域、行業,所以中央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如,積極推進實施“河長制”,由黨政領導擔任河湖保護責任人,整合水利、環保、住建等多部門資源,推動跨區域協作;建立多元水資源調配協商機制,平衡各方訴求;通過生態補償、水權交易等措施,調節區域間、工農業以及生活用水矛盾;強化監督與問責機制,引入第三方評估,暢通公眾舉報渠道,強化企業排污、政府履職的監督;等等。水資源的保護與使用效率的提高還需要群眾人人參與。日常生活中需要樹立節水意識,多使用低流量水龍頭等節水型器具縮短淋浴時間,重復利用生活用水;及時修復漏水管道,杜絕長流水現象,合理控制用水量;農民采用滴灌、噴灌等高效灌溉技術,企業推廣循環用水技術,減少耗水;等等。
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奮發作為,治水興水,在錦繡中國大地上繪就水美人和新畫卷。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