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鄉村全面振興的“一片沃土”
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在同鄉親們親切交流時說,有黨和政府的支持,希望鄉親們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層樓,把鄉村振興做得更好,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得更好。“農,天下之大本也。”置身新發展階段,廣大黨員干部應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服務意識,以“深耕”夯實基礎、以“精耕”提升品質、以“廣耕”拓展格局,扎實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
深耕“基礎田”,夯實鄉村振興“發展底盤”。“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瓦皆根基。”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中,“強基固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將基礎工作做實、做細、做穩,才能為后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要著力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抓牢村“兩委”換屆契機,切實把政治素質高、治理能力強、群眾基礎優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同時采取定向招錄、專項培養、掛職鍛煉等方式,為“兩委”班子注入年輕化、專業化力量,使其更加適應新時代“三農”發展的需要。要立足農村黨員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居住較為分散的實際,鼓勵農村黨組織多采用榜樣宣講、專家指導、干部送學等形式開展教育管理,讓“所學所獲”真正融入日常、用在經常,穩步推進農村黨員整體素能提升。要全面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整治,在農村改廁、污水處理、秸稈利用、防沙治沙、草原保護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農村人居條件與生態環境同步建設,努力實現從“一處美”到“處處美”、“一時美”到“一直美”的華麗蝶變。
精耕“產業田”,點燃鄉村振興“發展引擎”。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產業發展,必然離不開特色產業的培育和壯大。山東的“土”黃瓜經過無菌加工,成為當下暢銷的自律飲品;山西的“土”柿子與面粉巧妙結合,重新喚醒兒時的“年味記憶”;江蘇的土“青梅”搭檔茉莉花,中式糕點便有了“青梅莫離”的滋味......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底蘊,因此,發展特色產業首先要立足“土”的根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選準突破口,將“沉睡”的資源激活,把優勢的資源用活,做到“宜果則果、宜花則花、宜林則林、宜漁則漁”。要發揮“特”的長處,充分釋放本地區農產品“金字招牌”的示范帶動效應,跳出一域看全局、跳出眼前觀長遠,逐步走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品質化的發展之路。要延伸“產”的鏈條,積極推動鄉村產業與研學探索、非遺傳承、健康養生、體育競技等方面深度融合,從“單一銷售”向“多元體驗”轉變,從“村口吆喝”向“直播帶貨”轉變,讓農民獲得更多實實在在的收益。
廣耕“人才田”,拓寬鄉村振興“發展空間”。興農之道,唯在得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是要做好新時代鄉村人才工作,著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各級黨組織要精心“育才”,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引領,緊扣鄉村地域特色,分層分類開展跟蹤式培訓,通過搭建“產學研”平臺、暢通“學而用”渠道,大力培養一支符合產業需求、解決技術難題、助力農民增收的“身邊智囊團”。要真心“求才”,拿出求賢若渴的誠意,充分展示一個地方“尊才愛才”的社會環境、“后顧無憂”的生活環境、“公正平等”的用人環境,讓各類人才怦然心動并付諸行動。要盡心“留才”,強化主動服務的意識,及時兌現人才政策,切實解決實際困難,讓越來越多的種地能手、養殖能手、洽談能手、傳承能手近悅遠來、逐夢沃野。(崔偉平)
責任編輯: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