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博士”背后,是一個個溫暖的故事
金山網訊 在潤州區官塘橋街道,提起鮑榮龍這個名字,農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由衷地稱贊道:“農民需要什么,他就學什么,無論是園藝、水稻、蔬菜還是茶葉,他都包教包會。”四十余年來,鮑榮龍始終堅守在農業技術推廣的第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科技興農”的理念,默默耕耘,不斷創新。
2月25日,2024年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儀式在南京舉行,來自官塘橋街道的科技助理鮑榮龍,成為此次鎮江市唯一入選的科技工作者。這一榮譽不僅是對鮑榮龍多年來辛勤工作的高度認可,更是對他致力于科技興農事業的充分肯定。
自投身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以來,鮑榮龍始終銘記自己的使命——讓農業科技惠及千家萬戶。因此,他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鮑博士”,曾先后獲得市十大杰出科普人物、市科技骨干、省“萬名科技專家興農富民工程”優秀科技專家、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等稱號。
“鮑博士”的稱呼背后,是一個個溫暖人心的故事。南郊茶場的謝成彪說:“記得2011年,‘鮑博士’給我們茶場引進了黃茶。春季試采了20斤,每斤價格在8800多元。如今,黃茶已成為我們南郊茶場繼白茶之后又一主打高檔茶。”謝成彪是鮑榮龍的眾多“徒弟”之一,在他的幫助下,南郊茶場掌握了利用飛鳥除蟲,生態防控的辦法,成為全市首批無公害種植茶園。
事實上,“鮑博士”并非學茶出身。20世紀80年代初,他剛參加工作時學的是園藝專業,但當時他所在的原蔣喬鎮仍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民對水稻、小麥的技術需求更為迫切。于是,鮑榮龍立刻“轉型”,每月都前往書店選購相關書籍,只要發現對農民有用的好書,他就買上幾本甚至十幾本,自己先認真學習,然后再背著這些書下到田野,不僅口頭傳授技術,還把自己買來的書免費贈送給鄉親。
到了20世紀90年代,蔬菜、水果成為城郊型農業的主打品種。鮑榮龍又緊跟時代步伐,開始涉足果蔬領域。多年后,平山草莓、嶂山水蜜桃等農產品已成為鎮江有名的農業品牌,這背后離不開鮑榮龍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
近年來,“鮑博士”的足跡又擴展到了水產養殖、生態觀光、科普旅游等領域。他從“技術多面手”逐漸成長為“產業多面手”,不斷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他認為:“農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必須依靠知識創新的力量,向數字農業、數字經濟、智慧農業方向發展。”為此,鮑榮龍也在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這一變化。
提及此次獲得的榮譽,鮑榮龍謙虛地表示:“我是一名科普工作者,只要在我的工作范圍內,我就要服務到位。”在平山村、秀山村、官塘橋村等每一個村莊的田間地頭,都留下了鮑榮龍傳播知識的腳印。鮑榮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優秀黨員科技工作者的本色,他的精神也將激勵著更多人為科技興農事業貢獻力量。(吳莼祐 記者 孫晨飛)
責任編輯:蔣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