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熱潮”持續升溫,“假日經濟”生機勃勃
“仿佛每個城市都來了1億人”。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各地景區再現“人從眾”現象,文旅消費升溫顯著。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與此同時,來自泰國、馬來西亞、荷蘭、法國、瑞士等東南亞和歐洲免簽國家的外國游客,也為國內旅游消費市場增添了新的強勁活力。
小城旅行熱興起,文旅市場“多點開花”。相較于大城市的“人擠人”“一房難求”,更具性價比的小城市、縣域和鄉村旅游因“反向游”“撿漏游”而強勁增長。數據顯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六盤水、阿里地區、嘉峪關、陵水黎族自治縣、烏蘭察布、海南藏族自治州、安順、景德鎮、朔州等目的地旅游預訂量同比去年平均增速達2倍。
相較于以往出游看重景點打卡,興趣愛好成為吸引年輕人出游的主要動力。對于年輕人來說,出游不再簡單是傳統的旅游觀光,而是一場講究知識和參與體驗,尋求情感連接和精神自洽的旅程。此外交通便利性的小城更吃香。小城市旅游熱帶動國內眾多支線機場機票預訂熱度上升,高鐵、動車容易抵達的小城承接了更多游客。小城成為游客新寵,反映旅游市場需求側的結構性變化。當更多新生代游客把目光轉向小城小鎮和廣袤鄉村,也給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帶來新的機遇。
旅游市場下沉背后是中國旅游市場的客源地和目的地更加多元,以及旅游市場供給側、需求側的結構性變化。從需求側看,消費者避免人從眾的心態更為明顯,從一二線中心城市向三四線甚至縣城走,日后將越發普遍。從供給側看,高鐵交通基建的完善,也提高了三四線及縣域市場與中心城市的直達性。筆者認為這樣多元的旅游格局更豐富了人們的選擇,三四線及縣域市場面對暴增的客流如何降速提質仍是當前的一個課題,也是旅游市場的一個主旋律。
中國游客走遍全球,外國游客來華“不再見外”。今年“五一”假期,全國邊檢機關共保障846.6萬人次中外人員出入境,較2023年同期增長35.1%。出入境政策持續優化,極大地促進了跨境人員往來的便利化,使得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跨境人員往來持續升溫。這一變化不僅加強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效率,也增進了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了解與融合,促進旅游業繁榮,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熱氣騰騰”的文旅市場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活力體現,更是衡量國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人流物流川流不息,消費熱情不斷高漲,一個踔厲奮發、不斷前進的中國模樣,定會讓中華兒女不斷“熱辣滾燙”。(李龍 蘇祥)
新聞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中國經濟信心說丨“五一”文旅多點開花,假日經濟謀得發展增量】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