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專家提醒:小心來自膝關節的“炎”重警告
大家有過這樣的經歷嗎?當我們蹲下起身,爬樓梯,或者進行運動時膝蓋會發出“咔咔”的響聲……這時候大家可能會擔心:自己的膝蓋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是關節炎嗎?
其實,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臺精密的機器,膝關節則是其中最大、最復雜的“軸承”,它不僅要承受人體重的壓力,還要調動各個結構參與活動。
就是這看似強大的膝關節,其實很易受傷,面對可怕的「關節炎」威脅,它不堪一擊: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甚至致殘,都是它“不能承受之重”。
大家的懷疑還是挺謹慎的,那到底是不是關節炎呢?我們今天就請鎮江一院骨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謝軍跟大家談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蓋咔咔響,就是關節炎嗎?
其實,膝蓋關節有響聲并非就是骨性關節炎。膝蓋發出彈響聲在生活中很常見。因為膝關節腔里面有滑液和少量氣體,使關節能順暢工作。我們活動時,膝關節腔的氣體發生振動,就會形成響聲。
一院骨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謝軍:膝蓋發出響聲屬于正常生理現象,如果沒有伴隨著其他不適,就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必太過擔心。但是,如果在蹲下起身時,膝蓋有明顯痛感,就要警惕可能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了。
骨性關節炎亦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等,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好發于負重較大的膝關節等部位。臨床上表現為進展性關節疼痛,可有晨僵、關節腫大等。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典型癥狀
關節疼痛——初期為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時好轉,活動后加重,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晚期可出現持續性疼痛或夜間痛。
關節僵硬——在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及發緊感,也稱之晨僵,活動后可緩解。關節僵硬在氣壓降低或空氣濕度增加時加重,持續時間一般較短,常為幾分鐘至十幾分鐘,很少超過30分鐘。
關節腫大——部分膝關節因骨贅形成或關節積液也會造成關節腫大。
骨擦音——由于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關節活動時出現骨擦音。
關節無力、活動障礙——關節疼痛、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軟組織攣縮可引起關節無力,行走時軟腿或關節交鎖,不能完全伸直或活動障礙。
為什么骨性關節炎的患病率會如此之高呢?一方面,年齡增長會引起關節退化,體重升高也會加重關節負荷。另一方面,生活中一些常見,卻又容易讓人忽視的不良習慣,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助推作用。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自救指南
及時治療——
其實,膝骨關節炎的發病是階段性的:早期剛有癥狀時,比如關節在變天、寒冷時不舒服,就要有意識地調整生活習慣和運動方式,減少膝關節的負重和過量的高強度活動,如爬樓梯、提重物等。 中期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等,或走路時都會痛時,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包括口服藥物、外用藥物及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等。晚期出現疼痛明顯,休息后也無法緩解時,需考慮手術治療。
注意保暖——
陰冷天氣雖不會引起或加重骨關節炎,但會使關節炎的癥狀更明顯。尤其是遇到降溫、寒冷、大風等天氣變化,患關節炎的人總能“未卜先知”。日常注意保暖,尤其是秋冬季節,要避免關節受涼、受潮,必要時可戴上護膝。
吃對食物——
建議日常低油、低脂、低熱量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并控制好主食的攝入量。
補鈣可以幫助保護膝關節,要注意營養均衡,多吃奶制品(如鮮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如豆漿、豆粉、豆腐、腐竹等)、蔬菜(如胡蘿卜、小白菜、小油菜)及紫菜、海帶、蝦、魚等海產品,同時多曬太陽以促進鈣吸收。
科學運動——
勾腳抬腿鍛煉。做法:勾腳尖;蹬腳后跟,盡量將膝關節繃直;抬起下肢(臥位時腳后跟距離床面約10~20厘米即可,坐位時大腿稍離開座椅即可);堅持5~10秒鐘;收腿放松。一般5-20個動作為一組,每天視具體情況可完成5-10組。
步行:步行有助于維持關節軟骨細胞的營養供應,鍛煉關節肌肉力量和協調性。注意要穿舒適、有彈力的運動鞋,以減少膝關節壓力;步速別太快,保證在走路時,還能和旁邊的人自然地說話,不用氣喘吁吁。
靠墻靜蹲:這個動作可加強下肢腿部肌肉力量。做法:身體軀干緊貼墻壁,下蹲下肢用力維持膝關節彎曲90度,注意小腿跟地面保持垂直,膝蓋不超過腳尖。建議每次蹲到無法堅持結束,休息1-2分鐘再重復進行。
需要提醒的是,膝關節炎患者少做爬山、上下樓梯、蹲起等負重的活動。
注意日常姿勢——平時要減少長時間的蹲位和跪位、反復的跳躍等動作,喜歡打太極拳的老人,也不要勉強蹲得太低,站著打高位太極就好。在站起和坐下時,注意先讓膝關節輕微適當的反復彎曲幾下,然后站起或坐下,有利于保護膝關節。
最后再提醒一遍:治療關節炎一定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亦圓)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