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簡介
沈括,字存中(1031—1095),杭州錢塘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他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深刻的研究。他發現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現象,比西洋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觀測到此現象時要早400余年;他提出的流水侵蝕作用的自然成因說比英國人赫登的同樣見解早600年;他曾創造出一種為國防所需的立體地圖,比瑞士十八世紀出現的地理模型圖約早700年;他把化石解釋為生物的遺跡之說,比西方的達文西早約400年;他對“隙積術”和“會圓術”的研究,開了數學界對此領域研究的先河,西洋數學對此的研究在沈括之后約600年,日本數學史家三上義夫稱他是“全世界算學史上罕有之人”;他推斷我國華北平原是由黃河等河流的泥沙沉積而成的,這是對華北大平原的最早科學解釋;他是在我國古代科學著作中第一個使用“石油”這一名詞的作家。沈括還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他積極參與王安石領導的變法運動,為推行新法四處奔波。他努力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主張發展經濟,并致力整頓財經秩序,主張改革軍制,加強戰備,以固邊防。為了國家的安全,他出使契丹,挫敗契丹侵擾邊防要地的圖謀。率師遠征,大敗西夏軍7萬之眾。邊防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勒石銘記,昭示后人。他因得到王安石的賞識而官至三司使,拜翰林學士。變法失敗后,他遭貶謫,仍堅持初衷,稱贊王安石,反對守舊派,顯示了一位進步政治家、改革家的高尚風度。他晚年在夢溪園所著的《夢溪筆談》是一部很有價值的科學著作,其中自然科學方面的成就就達到了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水平。英國研究中國科技歷史的權威李約瑟博士把沈括稱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獨的人物",《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該書現有英、法、德、意、美、日等國家的譯本。沈括已成為國際上知名的歷史人物。
責任編輯:張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