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更要愛惜自己的羽毛
????日前,有網民在本地論壇發帖,上傳照片反映:在超市購買了宴春酒樓生產的盒裝肴肉,切開后發現絕大部分都是白花花的肥肉,讓人毫無食欲,且不敢送給外地朋友了。有網友跟帖指責“中華老字號”宴春酒樓是在“自砸招牌”。
????網友的指責是否靠譜?據筆者查詢,早在1995年,鎮江肴肉就有了質量標準,當時的市標準計量局會同宴春酒樓、市肉聯廠等主要生產、銷售企業,分別制定了企業產品標準,其中除了衛生標準,還包括肴肉的感官指標、理化指標、細菌指標以及產品包裝要求等。明確規定肴肉肥肉與瘦肉之比不大于3:7,衛生指標符合國家標準 GB2728強制規定要求……
????質量標準規定了“肴肉肥肉與瘦肉之比不大于3:7”,從網友上傳的照片觀察,宴春酒樓的產品顯然不符合這一標準。這是否證明宴春酒樓的肴肉屬于“不合格”產品呢,筆者不敢妄斷,期待相關監管部門去認定。
????肴肉制品的質量標準體系中有多項指標,肥肉與瘦肉之比應該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如果生產廠家忽視了這個指標,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商家唯利是圖,以次充好,肥肉越多,成本越低,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二是對于標準的執行彈性很大,監管部門對這類產品的檢測也流于形式,變相“鼓勵”了商家不把標準當回事。
????如果相關商家還是鎮江餐飲界的“頭牌”,還是質量標準的起草單位,還享有“中華老字號”榮譽,作為一名鎮江人,筆者和廣大網友們一樣,不能不感到悲哀:宴春酒樓,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啊!
????顯然,在產品質量監管面前,是沒有“老字號”一說的, 任你是什么企業,什么來頭,出了問題苗頭,有關部門都有主動監管乃至查處的責任。這樣做的好處是,讓那些“老字號”能更加愛惜自己的羽毛,從大局和長遠看,也能確保“鎮江三怪”的金字招牌經久不衰。(老鷹)
責任編輯: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