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保衛戰172周年英烈祭活動舉行
?
?? 金山網訊 今年7月21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鎮江保衛戰172周年紀念日,昨天上午,“弘揚愛國精神,民族團結振興中華——鎮江保衛戰英烈祭”活動在市烈士陵園忠烈亭前舉行。來自山東青州市的八旗將士后裔和來自東北三省、內蒙古、上海、福建,以及香港、臺灣的滿族同胞共同以滿族傳統的祭祀儀式,紀念在鎮江保衛戰中為國捐軀的將士,表達民族團結一家親、共筑中國夢的心聲。
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名譽會長、原中共鎮江地委副書記、90歲高齡的宋亞欣坐著輪椅參加了昨天的活動。他說,鎮江保衛戰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最后一役,為了抗擊英國侵略者,以青州兵為骨干的守軍浴血鏖戰,殊死拼殺。從1842年7月13日至7月21日,9天時間里,英勇的400名青州旗兵和駐守鎮江的1200名旗兵的鮮血灑在鎮江城內外,最終因寡不敵眾,城被攻陷,以副都統海齡為首的將士壯烈殉國。
作為本次活動發起者之一,滿族作家尼陽尼雅·那丹珠表示,清王朝曾經為犧牲的八旗將士建了很多忠烈碑,但是大部分都在戰亂中遺失了,而鎮江卻一直保留并復原了忠烈碑。鎮江保衛戰期間,駐防鎮江的八旗將士跟鎮江居民的關系非常好,是民族融合的一個典型范例,所以自己一直銘記著。
據了解,為了紀念在鎮江保衛戰中英勇捐軀的英烈,1845年,鎮江西門內曾修建了忠烈祠碑,同時也為戰敗后投火自焚的海齡建立了海昭節公祠,以紀念這位英雄。在海公祠旁邊,還建有旗營節烈祠、旗營忠烈祠,紀念在鎮江保衛戰城陷后殉難的八旗婦女和陣亡旗兵。因歷次戰亂破壞,這些祠碑盡毀。后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關工委、市民政部門、市烈士陵園的共同關心和支持下,在2002年紀念鎮江保衛戰160周年之際,在青州兵與英國侵略軍英勇搏斗的十三門舊址按原樣重建忠烈碑,并新建忠烈亭,銘記這段可歌可泣的愛國壯舉。(冷靜 楊泠)
責任編輯:耿業宏